•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技能训练有哪些

              美术欣赏是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美术教育一直以绘画为主、手工为辅,单独的欣赏课程几乎没有。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在幼儿园大班进行了系列的美术欣赏教育的实验研究。目前,实验尚在进行中,现在就学前儿童美术欣赏课程框架作些探讨。
                一、学前儿童美术学习特征
                学前儿童艺术能力的发展是有规律性的,大体上经过涂鸦期、象征期、图式期等几个主要阶段,按照皮亚杰的观点,2~7岁儿童正处在前运算时期,在美术活动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1.符号功能的掌握:儿童用象征性符号来代表他们所接触到的事物。他们通过感觉动作获得经验,并开始形成表象符号和运用语言符号。
                2.自我中心:儿童常常把自己见到的看作是别人见到的,带有强烈的主观感觉。
                3.行动受知觉支配:儿童会被周围环境中某些有趣的、引人注目的特征所吸引,从而注意局部,忽视整体,对能引起他强烈感受和他感兴趣的事物,会留下相当稳定而持久的印象。

               儿童的艺术才能随年龄的增长会产生系统性的变化,几乎所有儿童都有相似的发展历程。那么这种变化是自然产生的吗?教育的作用是什么?从三四岁儿童最初的
              绘画分析,那些充满自然情感的象征性图式,自由夸大、变形,总是为了传达某些偶然的意向。应当说,这个阶段的儿童受外界影响较少,自然成熟的成分更多些。
              随着儿童逐渐成熟,他的知觉与技巧有所发展,绘画目标从简单传达到希望表现一个观念,这与他的智慧发展、人格形成和社会交往有更密切的联系。这时,通过教
              育可以促进儿童的艺术学习。艺术欣赏教育在此将起到一定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根据对5~7岁儿童的美术作品所作的调查和观察,我们发现这个年龄
              的儿童存在着欣赏作品的某些潜力。他们能够较长时间地注视作品,并按照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作品作简单的描述。在观察作品的内容方面,儿童对作品主题具有
              一定的知觉敏锐性。他们主要凭借直觉感知,对局部的物象观察得比较仔细,能够描述某些细节,对非具象的图画往往从具象的角度加以猜测。对作品的形式,每个
              孩子都有自己潜在的爱好,一般来说,他们容易接受色彩鲜艳、形状逼真的图画,对色彩对比、形状轮廓、疏密关系、构图、比例等美的要素有所关注,并能作出某
              些简单的判断。在艺术思维方面,他们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作品的体验与认知,依赖于知觉运作和已有经验的直接推理。他们对美的要素的各个层面的理解尚存
              在一定的困难,缺乏整体性的分析判断能力。由此,我们假设大班儿童是有可能接受美术欣赏教育的。
                二、美术欣赏学习要发展的能力
                1.发展美感知觉形式的能力
                美感经验产生于个体与作品的交互作用。对视觉艺术的知觉不仅有赖于一般知觉能力,而且还需要欣赏艺术形式的技巧。也就是通过各个层次的分析,才能了解作品的意义,感受作品提供的经验。美术艺术教育家艾斯纳提出可以通过六个层次来把握。
                ①经验的层次:作品给予我们什么感受?注意作品形式和该形式引发的理念。这是对作品的第一个感觉。
                ②形式的层次:注意作品的形式结构,着重整体结构的欣赏。
                ③象征的层次:对作品图像意味的了解。
                ④主题的层次:掌握作品的主旨与基本意义。
                ⑤材料的层次:欣赏材料的特质和由材料引发的视觉经验的性质。
                ⑥环境的层次:了解作品的背景与条件及其在艺术史中的地位与重要性。
                在艺术教学中,要引导儿童对艺术品的形式、内容、媒介三部分作整体的欣赏,使各种视觉要素呈现不同的表现内涵,并注意体验艺术家在作品中所想表现的理念与情感,使儿童获得美感经验的满足。
                2.适当地叙述视觉形式的能力
                对视觉形式的叙述可以通过三种方式:描述、解析、评价。
                ①描述:观赏者用直接的感知觉和美感意识去接触作品,然后对作品的初步印象加以描述。
                ②解析:对作品的形式、设计、组织与关系加以知觉。注意艺术的认知层面,进行有意识的观察,并对作品的形式要素进行分析和描述,解释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气氛、理念,对作品的内涵加以探讨。
                ③评价:对作品价值的判断。谈论作品的结构,用创造性的知觉发现艺术作品具有的潜在美感价值。
                三、本课程的类型和结构
                本课题借鉴学科取向课程理论,强调艺术的审美价值,结合儿童美感发展的特点,以艺术鉴赏为中心而建立,把对艺术学习、了解与欣赏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目标。
                1.课程目标
                ①培养幼儿对绘画的兴趣,开拓他们的视野,使他们对某些名画有初步的印象,并在欣赏中获得愉快的经验。
                ②培养幼儿对艺术作品较敏锐的感觉,并具有知觉美的某些基本要素的能力。
                ③掌握简单的艺术术语,有叙述和谈论艺术作品的能力。
                ④通过欣赏产生自由表达的兴趣、愿望和能力,激发幼儿潜在的创造力。
                2.课程的内容和结构
                学前儿童美术欣赏的性质与一般的鉴赏是有区别的。学前儿童偏重于从感性层面来认识艺术作品,对自己喜爱的作品加以欣赏和赞美。对作品的背景知识、艺术基本要素只限于在教师的点拨下有所关注。
                为儿童选择艺术欣赏作品必须遵循高度艺术性与儿童可接受性相结合的原则。原则上要用名人名作,或者是为社会公认的、有艺术欣赏价值的作品。同时,又要考虑儿童的兴趣和理解能力,使之符合儿童的生活经验。

               根据幼儿的兴趣、经验和接受能力,本课程以中国画、西洋画、民间艺术、雕塑与建筑四个领域为主,选择接近儿童日常生活的题材,用名人名作向儿童作系列介
              绍。其中,中国画以现代名家作品为主,作品的内容则以动物、风景、儿童生活题材为中心,使之与儿童生活方式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如有的名家喜欢画一些富有
              生活情趣的小品,这恰恰与幼儿经验相吻合,齐白石画的昆虫、小虾;吴作人画的熊猫等均深受幼儿的喜爱。西洋画以色彩鲜艳、不断流动变化的现代派作品为主,
              以其新鲜与多变的特点吸引儿童的好奇心和注意,如凡?高的《星空》、马蒂斯的《舞蹈》、蒙德利安的《红黄蓝构图》等非具象的、无定形的作品,符合幼儿自由
              自在、不受约束的追求,容易为孩子所接受。民间艺术作品因其原发性、恒常的主题、功利的色彩极易为儿童所接受;同时,儿童艺术与民间艺术在对生命的自然追
              求和艺术表达的纯朴稚拙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因而适宜于儿童欣赏。至于手工艺术品,由于它具有立体性、可操作性,很适合幼儿欣赏。
                由于艺术欣赏需要有不间断的、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并使幼儿积累起一定的经验,因而欣赏材料的选择还要遵循渐进性和程序性原则,要由近及远、由简至繁,系统安排欣赏内容和主题,使之与儿童生活方式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上述内容可以通过下列四个层次进行教学。
                ①感觉的层次:教师以开放的态度,利用艺术作品本身的感染力激发儿童的探究欲望,要求儿童用直接的感知觉与美感意识接触作品,避免把教师的期望灌输给儿童。
                ②智慧的层次:艺术活动有赖于智慧的运用,而艺术认知层面的活动是需要学习的。在儿童欣赏作品时,要引导儿童从主题、形式、象征、材料等方面进行有意识的观察,并作扼要的陈述,以进一步了解画面的形式及其内涵。

               ③表现的层次:要求儿童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表达对作品的感受,对审美要素进行分析、描述和谈论。教师可以着重分析作品中视觉元素的特色,如作者是如何安
              排和组织以达到创作的预期效果的。在与儿童的交流中,教师用隐喻、暗示和解释等巧妙地呈现艺术品的内涵与意境,并对所知觉的作品结构作必要的说明、解释和
              评价。
                ④创造的层次:教师和儿童共同挖掘所欣赏的艺术品的潜在美感价值,并鼓励幼儿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创作自己的作品。
                四、本课程实施指导的基本方法──对话法
                l.对话法的提出
                对话法是指美术欣赏教育中教师、儿童与艺术作品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流。

               在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中提出对话法,其依据之一是“艺术作品是无限开放的”这一观点。艺术作品的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场合甚至不
              同的对话中,艺术作品会不断地显示出它新的意义。这样,艺术作品本身就成了具有生发作用的主体。艺术作品的多种意义只有在与欣赏者的对话中,才可能生发出
              来。
                在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中提出对话法,目的在于要解决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中教师长期采用灌输法所带来的缺憾。灌输法的直接表现就是教师
              以自己为中心,将自己掌握的有关美术作品的知识灌输给儿童,儿童认同教师及其知识,缺乏自身的感知和体验,没有直接与美术作品进行对话,因而丧失了自我感
              受、自我加工信息、自己主动创造的能力,最终导致其审美素质下降。而对话法则不同,在对话过程中,教师与儿童之间、师生与美术作品之间不是一种灌输与被灌
              输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双向交流关系。教师与儿童面对美术作品积极交流、讨论,就有可能生发出多种意义。
                2.对话法的特征
                对话
              法强调对话首先是两个主体间的相互交流。对话不同于信息传递,信息传递表现为单向的和非对称的,一方是主体,另一方是客体。处于客体地位的接受信息的一方
              只是被动地接受、理解主体所发出的信息。而对话则表现为多向的和对称的,相互交往的双方都是主体,因而都具有能动作用。欣赏者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对话要达到
              的目的是主体间的相互交流,即艺术作品对欣赏者说话,欣赏者对艺术作品说话。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汉英教育片养猪

                        • 上一篇:北京六一幼儿园怎么样
                          下一篇:亲子节目秀标题怎么样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