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圣经故事》宽恕:把什么当真

                  过去的我,对宽恕认知比较模糊。不同的老师、不同的人讲的宽恕都不一样,有不同的步骤,不同的角度。无论什么步骤、无论哪个角度,宽恕的内涵都要落在“把什么当真”的问题上来。所以,宽恕的问题就是“把什么当真”的问题。

                    我们最容易走的一个误区是,把幻相当真的宽恕”。什么叫“把幻相当真的宽恕”呢?就是,它不是出于我们的真实生命是清白无罪的灵性,而是着眼于幻相当中人们某种行为表现、某种思想、某种选择。它先定了一个罪,“你这是错的,你这是有罪的,你这是不好的,但是我原谅你。”就是先定罪、再原谅。比如,那件事你真的伤害我了,但是我现在选择原谅你。我觉得,如果是很真诚地这样说,也不是没有益处。我不再想那件事情了,我就让它过去了,这个也是对双方都有帮助的。

                  我们着重要批判的方面,还不是我说的这种,而是那种非常基于自我的。基于自我,首先是“我原谅你”含有优越感,是我慈悲为怀才原谅你,是我心胸开阔才原谅你,是我善良才原谅你。这个就是基于分裂和把罪当真的,是“把幻相当真的宽恕”。不要进入这种宽恕的陷阱,这样是强调罪的真实性。首先你给对方定了罪,别人心里有内疚,他又给自己定了一次罪,罪的火焰每个人都添了一把柴,它就越烧越高了。

                    我身边也有朋友是那种什么不愉快都可以不提,就像什么东西不喜欢就不摆在自己面前,而把它放进记忆的抽屉里,放进一个博物馆里。这样的做法尽管没有去根,当她拉开抽屉再碰到它的时候,再提到某些话题的时候,她还是会不舒服,会有怨尤,但是也是有帮助的。  宽恕的内涵就是“把什么当真”的问题。如果从“凡真实的不受威胁;凡不真实的根本就不存在;上帝的平安即在其中”这个彻底的层面来讲,就是那些幻相不存在。如果从生活中具体的一时一事的层面讲,也是体现了“把什么当真”。

                《佛陀传》里,一直企图谋害佛陀的提婆达多在临死前对佛陀说:“我不配得到你的原谅。”佛陀说:“过去的事我都不记得了。”这个就是“不把幻相当真”,没有把罪当真的一个体现。“我都不记得了”,意味着它们都不在我的心上了,这就是在具体情境下一种真宽恕的体现。我们看的电影耶稣在临死前,为行刑的人代祷说:“天父啊,宽恕他们吧,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样,说出了无明,并没有给任何人定罪。

                    罪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导致了后果,无论这个后果是行为层面的,还是心理层面的,比如杀了一个人;另一个特点是罪必然导向惩罚,如果不惩罚就不叫罪了。

              所以大部分时候,我们只不过犯了一个小小的错误,我们修正它就好了”。

                    我有一个经历,那是一个上百人的大课,有一次课间,主办方和一位同学发生了冲突。主办方的人可以说是在言语攻击那位学员了,当时我的第一感就很冲突,对主办方很有意见,认为无论学员怎么样,你犯得着在大庭广众下攻击一个人吗?那个课是比较公益的,两天才1000元钱,还包食宿。所以,当那位学员提出“为什么没有水?能否帮忙买水?”这样的要求时,主办方就很恼怒,说:“我们都做到这样程度了,你怎么还来挑剔?这么多人,我们怎么照顾得过来?”我猜他的心理过程就是有这样一个牺牲感,认为“我们对你们学员够好的了,这么低的学费请到这样级别的老师,还管吃管住,尽管吃素食,尽管住宿舍”。他们觉得已经对学员非常好了。

                  其实,你觉得对别人好,就已经有付出感在里面了,就已经有“自己是善良的,自己是好人”这种需求感了。真正的善良是感觉不到自己善良的,他只是一种朴实。感到自己在做一件好事,已经是有一个刻意了。

                    当时的情境对我还是有一些冲击的,十分钟之前老师还在台上讲爱,讲“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而此刻却发生这一幕,而且主办方还是拿着麦克风讲话,所有人都听得到,同时,因为他顾着教训人,所以茶歇的时间也延长了。我当时就想:“我该怎么看待这件事?”一个转折点就是我忽然意识到,这两个人都是在呼求爱。那位学员的内心可能想:“你这样的费用办课是很好,但是能不能再周到一点。我们没有水喝也很不方便啊,我宁愿多付一些钱,也要保证有水喝呀。”他的呼求就是,即便你提供了很多便利,但这个也是我的需求,你能不能顾及我呢?主办方可能就想:“我为请这样的老师自己垫付了费用,为这个课做了很多工作,花了很多心思,还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已经很努力了,你可不可以感谢我呢?”

              当我发现两方都在呼求爱的时候,我的心就放下了,就平安了。他们表达的方式是攻击,如果你着眼于攻击和伤害,那就是定罪,那就是把罪当真;但是如果你看到双方的动机都是在呼求爱而已,那就没有什么让我心里不舒服,没有什么让我防卫的了。

              当我把这个心理路程跟一位同学分享的时候,那位同学说:“小鱼,你这样不行啊,你这样不究竟,这不是真宽恕。”她当时在读一些书,就说我这样不符合书上说的步骤。我当时就有一种被人拿着尺子量的感觉,有些不舒服,但也说不出哪里不对劲,因为她都是引经据典的,说得好像很在理。我就说:“至少在这个事情上,我自己已经获得了帮助。”

                 

              当时我有一些地方还没有理解到,不是很自信,所以感到受了冲击,但是此刻再看,我觉得有两个东西已经很确定了。

              第一,哪怕不究竟,如果能够给当时的人一些帮助,也是非常有价值的,因为我们的知见就是一点一点提升的。我们当然不究竟了,到现在也不究竟啊。耶稣和佛陀才究竟呢,但那是明日的我们啊,今天的我们也有今天的精神食粮,一句不究竟的话能够让我们心安,那也是帮助,也是我们在行走路上一个重要的历程。以前我看不上自己过去做的某些事情,觉得那个不好,为什么花费那么多力气。可是就像学数学,每个年级都有每个年级的练习题和指导,不能一上来就是高等数学吧。我们都是从不究竟开始的,不究竟能够有帮助也很好。不需要把究竟当成一个丈量的标准,就把是否有益作为学习进程的一个选择就行了。

              第二点,我现在再看这件事,认出了他们只是在呼求爱,而没有着眼于他们的行为,没有去看造成什么伤害,有什么攻击等等,只是认出他们跟我一样在呼求爱。就像耶稣说的,“人类在世间的行为,不是表达爱,就是呼求爱”。我此刻觉得,这已经是真宽恕了……

                任何时代,对错都有自己的衡量标准。而爱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起源,也是解决一切矛盾的终极钥匙……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乞丐工序利他

                        • 上一篇:三年级讲故事比赛有哪些?
                          下一篇:团结的故事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