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个月宝宝能不能听见声音?


              宝宝的听力形成是分几个阶段的,听觉神经形成、具备听觉能力、对声音做出反应。在宝宝两个月的时候听觉神经就已经形成了,但是现在还没有听力。到了四个月的时候宝宝的听觉能力就具备了,因此怀孕五个月宝宝是能听到声音的。只是这时候大脑还没发育好,不能对听到的声音做出反应。

              随着宝宝的继续发育,等到了七个月的时候,宝宝就可以对听到的声音做出反应了。比如孕妇在去一些比较吵闹的场合的时候,宝宝就会频繁的胎动,表现自己对这样的环境不喜欢。其实从四个月以后,孕妇就要注意尽量避免去噪音大的场合,不然宝宝会觉得很不舒服的。

              当宝宝能对外界的声音做出反应以后,孕妇要经常的跟宝宝说说话,让宝宝慢慢说熟悉妈妈的声音。而且此时宝宝对外界比较轻柔的声音是很喜欢的,孕妇可以多放一些舒缓的音乐给宝宝听

              中国古代人性论观点及德育措施?

              一、孔子“性相近”

              “性相近,习相远也。”孔子认为人的天性是非常接近的,后天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后天的教育使人变得千差万别。这一思想为孔子“有教无类”教育平等、教育普及的观念奠定了基础,正是因为天性的接近,所有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二、孟子“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性有四个善端:仁义礼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而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扩充善性,培养自己的善性。

              三、荀子“性恶论”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荀子认为人的天性是本恶的,这种恶的天性导致了“争夺”“残贼”“淫乱”的不良社会风气,因此教育应当要“化性起伪”,改变人不良的先天本性,强调后天的良好因素的影响。

              四、墨子“人性素丝说”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墨子认为人如一块白布,放到的青色的染缸之中就变为青色,放于黄色染缸就变为黄色。墨子十分强调后天因素对人的重要作用,环境极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的发展。

              五、韩非子“性恶论”

              “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则索乐,辱则求荣,此民之情也。”韩非子认为人都有好逸恶劳、“趋利避害”的特性。而韩非子认为要改变人之绝对“性恶”,唯有借助法制教育,强调严刑峻法,以法律手段来约束人的行为,使人不至于做出一些不良行为。

              六、董仲舒“性三品说”

              董仲舒认为人性有三品:“圣人之性”“斗筲之性”“中民之性”。“圣人之性”之人凌驾于“中民”之上,天赋着“过善”之性,无所谓教育与培养问题。“斗筲之性”之人,其品性与行为的倾向为叛逆奸邪,无法导之以礼、劝其向善,只能通其“禁、防、诛、讨”,制止其为恶。“中民之性”之人则是教育必须关注的对象。因“仁贪二气,两在于身”,实施教育与否,结果必不相同,为此,应通过教育的奖善禁恶,引导他们朝善的方向发展。

              七、王充“性有善有恶”

              王充认为每个人天性之中都有三种成分:正性、随性、遭性。正性:“正者,禀五常之性也。”“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社会人应具备的五种道德品质。随性:“随者,随父母之必屯。”是受父母影响的结果,属人性的祖先遗传方面。遭性:“遭者,遭得恶物象之故也。” 母亲怀孕期间,母体内以及受外界环境不良刺激的影响,使胎儿各种不良。而一个人的天性是由这三者的综合作用导致的,与此同时,王充还特别重视胎教和儿童的早期教育。

              八、韩愈“性三品说”

              韩愈认为人性有三品:“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这一思想继承了董仲舒的思想,但略有不同。他认为上中下三种人都是可以被教育的,“上之性就学而愈明”“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下之性畏威而寡罪”,即“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也。”即上者可以被教育,而下者可以用规章制度进行约束。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铅中毒如何夸赞幼儿想象力辐射

                        • 上一篇:办学形式的五大是什么?
                          下一篇:怀孕30周胎教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