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胎教故事用普通话还是方言?

              胎教时最好用普通话,进行胎教为宜。

              要想不被早点接触到多种语言的话,可以两种话都说,但是最好以普通话为主。以普通话为主对胎儿可以刺激胎儿对普通话的敏感反应,但是胎教对语言的要求并不严格,但是建议以通用的普通话胎教为宜。

              用普通话吧,现在普通话这么普及,小朋友们上学老师讲的也是普通话。当然,如果你平时很喜欢用方言讲故事就用方言作胎教也行,本身就是自己决定的。

              胎教故事:南瓜哪儿去了

              “南瓜哪儿去了”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胎教故事,故事要从一个南瓜说起,小老鼠的一家,为了找那个丢失的南瓜,可是奔波了好久,最后虽然南瓜找到了,可已经面目全非了,但是小老鼠一家却仍然那么开心,这是为什么呢? 一大早,老鼠一家就在洞口前,吱吱叫着吵了起来。 乌鸦听到吵闹声,飞过来问:“发生什么事了?” “我家的南瓜不见了!”老鼠妈妈说,“你看见了吗,乌鸦大哥?” “那是你家的南瓜?”乌鸦吃惊地说,“很抱歉,我把种子全吃光了。” “没关系,”老鼠爸爸说,“你知道它在哪儿吗?” “吃完种子后,我把南瓜滚到农夫杰克家的橡树下了。”乌鸦说。 老鼠一家急匆匆跑到农夫杰克家的橡树下,可是南瓜不在那里。 “小兔子,你看到我家的南瓜了吗?”老鼠妈妈问。 “南瓜?”小兔子说,“请原谅我,我不知道南瓜是你家的,它就在橡树下,我把它带回家,让妈妈做南瓜馅饼了。然后,我把南瓜壳滚到玉米田里的稻草人旁边了。” “太感谢你了!”老鼠妈妈高兴地说。 老鼠一家又急匆匆跑到玉米田。 “南瓜也不在这里。”小老鼠失望地说。 “什么南瓜?”田鼠从稻草人的帽子里钻出来问。 “就是小兔子留在这的那个,”老鼠爸爸说,“你看见了吗?” “非常抱歉,”田鼠说,“那个南瓜实在太漂亮了,我就这里啃啃,那里咬咬,把它做成了南瓜灯,放到了栅栏上。” 老鼠一家又赶到栅栏下,发现南瓜已经完全变了样。 “噢,我漂亮的南瓜就这样给糟蹋了。”老鼠妈妈哭喊着爬上了栅栏,从南瓜“嘴巴”里爬了进去。“天啊!你们快上来看看!” 老鼠爸爸和小老鼠从南瓜“鼻孔”里钻了进去。 “太神奇了!”老鼠爸爸赞叹说。 “太棒了!”小老鼠欢呼道。

              真的有绝对音感吗?

              指的是在听到某种声音的瞬间,就知道这种声音名称的能力。
              拥有绝对音感的人,能从平时不为人注意的杂音中分辨出是何种声音。
              绝对音感的能力指在没有给基准音前,听者能分辨任一音的音名及音高。这里的任一音是针对音准调律无误的音(pitch),而不包含噪音或无明确音高的声音。更甚者能分辨出一群音的个别音名及所属位置。相对音感则泛指给予一基准音,能正确分辨其他音和此基准音的音程或调性上的相对关系,换言之,重点是音和音之间的关系,而非正确听出任一音的音高和音名。不过一般没受过音乐训练,但能歌唱音准大致无误的人,也能算是浅显的相对音感,即使无法辨明音程。
              相对音感的运用较为广,主要是大多数的音乐除了无调音乐或单以音色为结构主导的音乐外,都是建立于有调音乐上。而相对音感也比较容易训练,相比之下,许多具绝对音感者并没有特别受绝对音感训练,是以很多人以为绝对音感是其来自有或说天生的。但事实上并没有人是天生就有绝对音感这会事-音乐天份是自然而来,音准本身却是人为设定的结果。有些人不经意地就有,是因为从很小的时候就接触音乐,特别是要读谱的非转调乐器,如提琴、钢琴。然而绝对音感的绝对常让人误解,误以为是绝对,其实不然。
              音乐的音高之定音,如A = 440Hz (中央C低小三度)是人为定出来的,并非自然律的。更精确地说,是每个民族于每个时代为方便或其他原因、甚至政治理由而定的。例如,西方于Mozart时代,其定音略比现在差了大约一个小二度(半音),换言之我们现在的C快要等于当时的C#。如果Mozart听到自己的曲子于现在被演奏,可以说已被转高了一个半音。至于西方定音为何越来越高,这和和提琴工艺、管弦乐的发展、歌剧院推崇飙高音等有关,有些人甚至用奇怪的宇宙论(通常是行星间的关联)、黄金分割比的论点来解释原因,并有许多论文。
              中国的民乐则没有所谓真正的定音,通常是于表演前花旦吊嗓时,看当下能唱多高,胡琴乐手或伴奏乐手就定空弦的相对多高(当然在乐器能有应有效果的程度内)。历代官方则用铜铸的钟来定音,通常也称作黄钟,此名亦为一音名并有基准的意谓。但由于每一新朝代为显示当朝之新气象,往往每一代都毁掉之前一代的钟,而重新作一定音。是以并没有什么频律是一定要是什么音,重要的是相对音程是对的。以上几个论点在于,音高是被制定出来,甚且每个时代不同,是以没有人是理所当然天生就能猜到这时代用什么样的音准,而有绝对音感。
              前面所言,绝对音感之绝对常被人误解也是在于音感并非绝对。人耳和视觉相当,有些时候看橘色会觉得有点偏红,有时觉得有点带黄,但你还是认为它基本上是橘色,因为在橘的大致范围里。音高本身亦然,一个有绝对音感的人,并不会因为听到441Hz就认为是走音的A。也有人误以为有绝对音感者听非建立于A = 440 (假设其相对音程是ok,但基音是于半音之间),会很痛苦。其实并没有这回事。于音乐中,重要的是相对音高,而非绝对。听者最多只是于一开始有些知觉,随后问题并不大。这样的例子也曾于Mozart的故事中提到,如有一回Mozart告知其他人,他们的弦乐器略于半音和半音之间。 Mozart并没有因略低或略高于基准音而显得痛苦。事实上于乐器中也不可能有绝对这回事,因我们大多数的乐器其一并不幅合自然泛音系统,而是平均律,其二是乐器本身于每一个八度也因其制作、乐器状况、故意的调律(如钢琴故意调成较宽广的高低音域)而不会有绝对的情形,但它们都是在相对上合、非走音的范围里。

              当然,虽然除去绝对音感的迷思,其最奇怪的是为何绝对音感无法形成于大人,而都是不经意陪养的孩童。这点许多人做过研究,但都莫衷一是。也有人发展出教成年人学绝对音感的方法,其是听音的quality而非听音高,有效无效则不知。就为何孩童容易陪养出绝对音感,笔者的猜想是孩童在学习音乐时并没有所谓调 (tonal center)的概念,音高和音名本身是一个萝菠一个坑。而后学习旋律时,其重点是在于相对音程,至于用哪个调起或哪个音是哪个音名并非重点,那时也等于是相对音较重于绝对音时。是以在音本身最抽象时,最容易建立哪个音高是哪个音名的绝对概念。当然,这个理论并无法完全解释如胎教时,婴孩已听到相对的音程旋律等,是以此解释也仅止于个人意见和少数理论之一。但至少在此能清楚1)音高是被制定出来的、2)绝对音感并非天生,主要是孩童学习音乐时无形中陪养出、3)绝对音感也有一听觉上认可的范围,并非绝对无误、4)绝对音感的能力是有差别的。
              现实生活中拥有绝对音感的人:
              莫扎特 川澄绫子 石垣大祐
              影片中拥有绝对音感的人:
              天才歌手,《名侦探柯南》剧场版《战栗的乐谱》中的歌唱家秋庭怜子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小不点连贯性小王子

                        • 上一篇:有什么创业的好点子?
                          下一篇:孕妇几个月开始音乐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