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儿案例 需要我们帮助的人及反思

              分析反思:

              通过这次活动,让我看到了孩子在提问上存在的问题,他们有了提问的意识,但没有提问的技能技巧,作为老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如何去引导孩子提问,成了我重点思考的问题。

              提问不仅仅只是用问词“为什么”,还有“是什么”“怎么样”等,活动中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也在想怎么引导,但当时没有好好的去引导,这是一个遗憾。同时孩子提问时我还发现他们的观察没有顺序,一会这张图,一会跳到了那张图。

              针对这两点,我想应该先教会孩子观察的顺序:先看第一张,有没有问题?没有再看第二张,看不懂就提问,一张一张按顺序来,养成观察的习惯。其次,如何在日常活动中引导幼儿提问,提有价值的问题,我想教幼儿提问的技能技巧是必须的,学习不同的提问方法和用词,不仅能为孩子的提问打基础,还能激发孩子提问的意识和积极性。再者,观察记录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提问,并介绍给孩子听,用日常生活、游戏中孩子的提问来引导孩子,他们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哦,也可以这样问问题,也可以用这样的词来问问题,不仅仅是用“为什么”或“什么“提问题。

              目前幼儿园社会教育有哪些进展?

              亲,找这些很不容易的,给个好评吧。
              近些年来,我国对幼儿社会教育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取得了比较大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教育成为幼儿园一个独立的课程领域20世纪90年代以前,社会教育在幼儿园没
              有专门的课程来体现,与社会性有关的教育内容主要是通过“认识环境”、“常识”、“思想品德”等课程来实现的。如新中国成立后颁行的第一个幼儿园课程文件《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中没有使用“社会”这一概念,而是从德育的角度提出相应的目标和任务,但没有为德育目标的实现设置独立的德育内容,德育的诸多内容主要分散在“认识环境”中的“日常生活环境”与“社会环境”部分,以及语言领域的学习中。在1981年教育部制定并颁
              布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这是迄今为止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学前教育影响时间最长的课
              程文件)中,依然没有提到“社会”的概念,但将思想品德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提了出来,规定其目标为向幼儿进行初步的五爱教育,培养幼儿具有优良的品德、文明的行为、活泼开朗的性格,并对—

              幼儿小、中、大班各年龄阶段的教育内容和要求做出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可以看出,此时的思想品德教育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已有所考虑,但仍然没有摆脱成人道德教育的影响,侧重的依然是品德知识的教育,且在当时全国统编的幼儿园教材中,也没有专门的教材来落实,而是贯穿在体育、语言、常识、计算、音乐、美术和游戏这七种教材之中,所以,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仍然没有得到真正的、充分的落实。20世纪90年代,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第三个高潮的到来,幼儿社会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一些学者纷纷发表有关幼儿社会性发展和教育的文章或著作。199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幼儿园教育活动》,推出了一个新的教育领域———社会领域,之后,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等相继出版了《幼儿园课程指导丛书———社会》、《社会性活动》等教材,标志着社会教育已作为幼儿园一个独立的课程领域提了出来。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将幼儿园的教育内容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五大课程领域。从此,以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为目标的社会领域正式成为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2.明确了幼儿社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幼儿社会教育的目标主要是从社会认知e799bee5baa6e58685e5aeb、社会情感、社会行为这几个方面提出来的。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社会领域》一书,将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定为:形成幼儿良好的社会性情感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丰富幼儿的社会经验,发展其社会认知能力;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培养其良好的
              社会行为习惯和品德。
              [2]各个方面的社会教育活动还有更为具体的活动目标。社会领域的教育内容主要分为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社会环境(幼儿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一些社会组织形态、社会机构和其中的社会角色等)、人际关系(幼儿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社会行为规范(幼儿在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中需要了解和掌握的各
              种行为准则)、民族文化。[3]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园课程指导丛书———社会》中,不仅提出了社会领域教育的总目标,而且还有幼儿小、中、大班各年龄阶段目标、单元(学期或月等)目标,并有相应的内容。由此可见,我国幼儿园社会教育目标和内容已初步形成了体系,有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活动目标,并有相应的内容,这就使目标和内容具有了层次性和可操作性,从而,使社会教育付诸实践成为了可能,为社会领域课程在新世纪幼儿园课程标准中的诞生做了充分的理论和实践上的准备。
              3.认识到社会教育应促进幼儿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社会教育的核心在于发展幼儿的社会性。过去,由于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重视的不够,缺乏深入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一度以品德教育代替了社会教育,而品德教育又主要依靠语言、常识等课程的渗透,没有相对独立的课程及教育内容,这必然造成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不全面和不充分。近年来,随着对社会教育的重视及研究,人们已认识到社会性作为人的心理特性,比品德有更宽泛的内涵,应包括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等方面。社会认知主要是指幼儿对自己的认知、对他人的认知、对社会环境和社会活动的认知、对社会规范和社会文化的认知等;社会情感主要是指幼儿在进行社会活动时表现出来的依恋感、自尊心、同情心、羞愧感、是非感、爱憎感等;社会行为主要是指幼儿的交往、分享、合作、谦让、助人等行为。这三方面又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和相互渗透的,只是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有的方面明显、突出,有的方面不明显甚至是隐蔽的。正如皮亚杰所说:“没有一个行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会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但是,反过来,如果没有构成行为模式的认知结构的知觉或理解参与,那就没有情感状态可言。因此,行为是一个整体,既不能单独用结构来说明它的动力,反之,也不能单独用动力来说明它的结构。情感与认识两者既不能分割,同
              时又不能互换。”
              [4]实际上,社会认知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基础,社会情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动力,而社会行为则是二者的集中表现,三者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缺一不可。只有把这三方面的教育看做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才能保证
              幼儿社会教育的有效性。这种认识的形成说明我国的社会教育正向着更为人本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亚里士多德烤漆名牌

                        • 上一篇:案例分析 思考:本案例中这位男孩的表现说明了
                          下一篇:如何进行幼儿园社会教案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