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上课不爱举手发言,而且声音还小,怎样才

              中学生不愿举手发言有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原因,其中学生原因占主要地位。 一、教师方面的原因: 1.备教材但不知道备学生,没有结合我校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的特点,设计问题难度过大,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望而却步,尝不到成功的喜悦。 2.教师设计问题不够具体,不能从回答者实际出发,造成问题模糊,学生不知从何答起。 3.教学方法死板,不能结合课堂实际,创设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 二、学生个人方面的原因: 1.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尊心逐渐增强,害怕出错被老师批评或者被同学嘲笑。 2. 懒惰心理,不愿多事。 3. 部分学生心理素质差。 三、改变中学生不愿举手发言现状的对策和建议: 1. 教师要洞悉现代中学生的青春期心理特征,做好他们在课堂上认真发言的思想工作。时代的多元化,各种传媒的影响特别是网络的普及使得这些中学生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成熟,所以在课堂上他们也以一个成人的角色要求自己,自尊心特别强,有时还会有虚荣心,特别是在异性同学面前。所以教师要讲清道理,做好准备工作。 2. 针对部分学生的懒惰心理,教师可以制定一些便于操作的奖惩措施给予激励。前期可先组织一支课堂发言敢死队,让一部分同学起到带头作用,然后带动其他的同学也敢于踊跃发言,对发言的情况做好记录,积极的给予表扬,甚至是一些小小的实物奖励,不太踊跃甚至懒惰的予以刺激。其实这些早熟的中学生又非常幼稚,奖励措施甚至是一次热烈的掌声都是很有效果的。 3. 对于那些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在课堂上主动提问,逐渐发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锻炼是成才的关键步骤,在课堂上主动举手发言也是如此。你不主动我主动,一来二去这些学生的心理素质就会逐渐提高。 4. 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学生不举手是因为犹豫,他们犹豫是因为还没有思考成熟。那就创造一个比较宽松的氛围,让他们把不成熟的思考大胆表露出来,充分肯定这些不成熟的思考,为成熟的思考搭建最初的框架。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学生不愿意举手,但经常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在下面窃窃私语,小声讨论。那就让这样的议论“合法化”,当一个问题非常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那就安排时间,让他们在下面自由议论,只要留给这样的时间,他们在这一段时间里的参与度是很高的,因为自由议论的平台比举手发言更为宽松,于是参与的人就多,观点的碰撞也很丰富。这种方式和正规的小组讨论不太一样,它不像正规的讨论那样规范,更像是一块学生愿意耕种的自留地。不必太在乎有没有形成规范而一致的结果,而在乎这段时间大家都在参与着。根据需要调整课堂侧重点,当学生比较有话可说的地方,是重点也是兴趣点的,就深入,就研究得透彻一些,让学生表达和思考的需要得到满足。相对而言,学生不太感兴趣,也比较难的点,就不要强求一定要积极举手发言,可能 老师适当的讲授来得更为高效。 5. 适当调整课堂结构,多安排独立思考和动笔时间。 这条措施,对积极思考,却又不肯回答的孩子比较有效。因为他们往往有思维的能力,学习也比较主动,就是缺乏活跃表达的热情。适当地针对高年级学习的特点,增加课堂动笔时间,增加课堂独立安静思考的时间,让孩子们有比较充足的准备时间,能产生高质量的思维成果后,再鼓励孩子将自己的思考成果展示出来,他们会自信许多。并且,因为有了书面的文字记录,孩子发言就更有条理,不会语无伦次,既提高了发言质量,又能让更多的孩子打消顾虑。毕竟“读”自己的答案显然比“说”要容易一些。 6.对落后的孩子开小灶,给点提示性的帮助。 不知道怎么思考,或怎么思考都没结果的孩子是最需要关注的,也是最需要提供他们展示自己在思考、在参与的机会的。但是往往因为能力的差异,他们实在无法贡献自己的思维成果。我的做法是,多给一点帮扶,一点潜在的帮助和提示,让他们“先走”。利用下课的谈话,利用补习时间,事先有意无意地讲一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时是提前学习,有时预习提示,甚至有时就直接和孩子一起学习,并将正确的思路透露给他们。因为有了基础,就有了信心,上课时,他们发现自己竟然走在了前面。一种我也能为大家的思考提供帮助的惊喜感,让他们兴奋地举起手,在众人奇怪的眼神里,在老师佯装不知情的大力表扬中,这些孩子找到的是自信,是参与的快乐。慢慢地喜欢上这种感觉,也慢慢地喜欢上思考和发言。 7.语言亲和,带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语言的魅力是无穷的。老师感情投入,情绪激昂,表情丰富,声音高亢。在教师语言情感的感染下,学生会进入情景,情绪高涨。亲和的语言会如魔力般紧紧地吸引学生, 8.形式多样,提供最发言的最佳平台。 学生的课堂发言不单单是一种形式,严格地说是一种教学思想。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发言形式,比如采取不举手发言、举手发言和教师指定学生发言三种形式相结合。愿意发言的学生会自己寻找机会发言,不爱发言的学生教师会创设机会给他发言,这样人人都有表达的机会,真正做到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角。 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不应在乎他发言的水平高低,回答问题是否正确,而在乎他是否动脑思考,积极参与。如果学生在课堂上能放开手脚,大胆思维,敢于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那么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就会形成,语言表达的能力就会提高,学习的兴趣就会不断得到升华。 有些学生不爱发言是因为基础差,知识面窄,老师提的问题根本不知如何回答。更有个别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失去信心,不去思考老师的提问,好像问题与他无关。对这种状况,我们就将一节语文课变为阅读课,并利用课余时间,为他们补缺补差,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提高成绩,增强自信,使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积极发言。 课堂教学,既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又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因此,要熟悉学生各阶段的心理特征,创造条件给学生发言,鼓励学生大胆将自己知道的说出来,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同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语言的训练,让学生把话说得准确、完整、有条理,力求语言规范化。这样才能使得学生特别是差生,既掌握了知识,也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其求知欲望。 只要我们方法得当,激发兴趣,多方诱导,学生们的良好的课堂发言习惯一定会慢慢形成,既可提高教学质量,也对学生的正常成长起极大的正面作用,完成我们教师“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学前儿童智力最炫民族风舞蹈自测

                        • 上一篇:怎样让幼儿学会关心尊重他人?
                          下一篇:如何培养孩子学习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