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该如何教育?

              您好!非常感谢您提问。我将以科学、专业的家庭教育视角为您答疑解惑。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六到十二岁的孩子人格发展处于勤奋对自卑的阶段。这个阶段是孩子建立积极 情感 能力的重要阶段,心理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与别人比我是有能力的吗”。


              当这个阶段孩子受到友好对待、被我们充分支持时,就能培育出孩子积极的 情感 、端正的态度,从而呈现出有能力的人格状态;反之,孩子就会出现缺乏生活基本能力感、自卑、无价值感等心理发展障碍。


              六到十二岁,孩子开始进入小学阶段学习。埃里克森认为,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 社会 、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


              这个阶段的孩子身体和心智渐趋成熟,孩子掌握了更多的生活技能,认知迅速发展。孩子表现出“勤奋”的心理状态,孩子愿意去学校,积极学习各种技能,愿意跟伙伴交往。当孩子愿意学习,主动做一些家庭事务的时候,我们家长要做的是呵护孩子的这种积极性。

              在小学阶段,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陪伴孩子写作业。小学阶段,孩子的作业量变多,我们家长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发展,还会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兴趣班,这无形中增加了孩子的学习压力和心理负担。而我们跟孩子交流最多的也是孩子的学习和作业。


              孩子一到家,一些家长就开始唠叨了:“赶紧吃饭,吃完饭要写作业了”, “这次考试的成绩怎么样”等等。更夸张的是,有的家长会给孩子做各种规定,比如进门先拖鞋、放书包,然后去喝点水、吃饭,吃完饭赶紧写作业,写完作业才能看电视,还得早点洗漱等,孩子一进门就给孩子安排好各种事情。


              这些行为背后隐藏的,其实是我们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和控制,对孩子自主安排学习、安排生活的干预。孩子处于“勤奋”的心理状态,本来就会自觉自愿地学习。我们家长的要求和控制会破坏孩子的“勤奋”状态,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行,没有能力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慢慢走向自卑的心理发展状态。




              首先,我们家长要明白,家是讲爱的地方。孩子回到家需要爸爸妈妈爱的滋养,我们家长要给孩子的永远是微笑的面容,大大的拥抱,给孩子拥有足够的能量去面对生活、学习各方面的挑战。



              其次,我们家长要了解孩子这个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孩子处于“勤奋”的心理发展状态,我们家长要做到收手,提供孩子自由和空间,相信孩子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孩子回到家,我们第一时间应该做的是抱抱孩子,亲亲孩子,告诉孩子:“宝宝,爸爸妈妈爱你,爸爸妈妈相信你可以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安排好自己的时间。爸爸妈妈有自己的事情要做,你有什么需要可以来找爸爸妈妈。”


              第三,我们家长要给孩子做好示范。孩子无时无刻不在学习,小学阶段也是孩子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我们家长可以在孩子学习的时间,自己在一边看书或者跟随一起学习,给孩子营造一种学习的氛围。


              另外,这个阶段的孩子渴望得到家长和学校老师以及同伴的认可。我们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提供孩子参与生活的机会,孩子自己打扫房间、独自去超市买东西、自己准备第二天上学的学习用品等,我们都可以借机肯定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告诉孩子:“妈妈真开心!宝宝可以自己打扫房间了/自己去超市买东西了/准备学习用品了,真棒!妈妈为你感到骄傲!”鼓励孩子,肯定孩子,满足孩子需要被认可的心理发展需求。


              孩子独立性的增强,还会增加孩子的竞争意识。从身高、体型到学习成绩,孩子都会跟同龄的小伙伴比较,用比较的方法来判断自己的能力。


              我们经常会听到两个一起学乐器的孩子说:“我要跟他比一比谁厉害”这类的话。孩子在比较中获得认可和自信,但是我们家长要注意的是自己不能拿孩子跟别人家孩子相比,一味地拿自家孩子跟别人相比,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变得自卑。我们家长要在孩子有这种比较的时候,鼓励孩子的自信心,引导孩子正确认识竞争。


              六到十二岁的孩子处于勤奋对自卑的阶段,我们家长要做到用心呵护孩子的勤奋状态。帮助孩子走向勤奋、自信、进取、有能力的发展状态。


              传播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善莫大焉!欢迎转发!

              一年级孩子六七岁,是幼儿期刚进入童年期,培养孩子主动感,克服内疚感,树立目标。这个时期孩子喜欢主动干一些事情,家长允许孩子做吧,放手不放眼。家人吵完架,要给孩子解释,爸妈吵架因为什么事情,大人的事,不是他们的错,消除孩子的内疚感。培养其目标,从可以完成的小目标开始。如摘苹果,跳一跳够的着。

              学习上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完成。以 游戏 的方式学习可以提高其学习兴趣。

              心理卫生方面,家长帮助其组织多种 游戏 ;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培养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培养其独立性。供参考。

              小学一年级

              心理特征:

              孩子们刚刚进入小学,对小学生活既感到新鲜,又有些不习惯,因而一时难以适应,好奇、好动、喜欢模仿,但很难做到专心听讲,特别信任老师,并且有直观、具体、形象等思维特点。

              沟通方法:

              此阶段以适应和培养习惯、培养学习兴趣为主,引导孩子怎样愉快地学习。家长可以从如何安排时间,如何使用高效的引导语入手,培养孩子养成独立自主、热爱学习的好习惯。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

              播种习惯,收获性格,

              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查尔斯.理德

              从幼儿园进入一年级是孩子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家长怎么帮助孩子顺利走过这个转折点呢?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工作再忙也要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每天坚持和孩子交流。有几个建议:

              1.关注孩子的情绪

              孩子在学校开心了他才会喜欢学习,才会有爱好,渐渐才善于学习。家长和孩子要养成平等交流的习惯,了解孩子的思想状况才能对症下药。

              2.关注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孩子受益终生。培养一个良好的习惯之前需要21天。

              3.关注孩子的小伙伴

              人是最寂寞的动物,小孩子更加需要朋友,而且需要在某个方面比他强的朋友。要了解孩子在学校小伙伴的学习,性格,为人等怎么样。还可以从别的家长那里了解到教育孩子的好办法。

              4.关注作业完成情况

              学生完成作业好比家长的工作一样,养成良好的做作业习惯显得非常重要。建议孩子一放学回家,喝点水吃点水果就要开始造成家庭作业。孩子不懂的问题,不要马上回答他,作业做到最后,实在不会,家长再帮助他。

              小学一年级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受教育的重要时期,学习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要做好孩子入学的物质准备和心理准备,预防厌学症。针对孩子的特点,因势利导。



              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在意父母的言行,以父母和老师的要求为准则。

              事例1.:一年级学生曹睿,下午放学回家后,写完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就不想写妈妈布置的作业。但是妈妈已经布置了。孩子哭着趴在地上,边擦眼泪边写作业。

              事例2:一年级学生黄佳,说他爸爸工作的时候,都热得汗水从头上流到背上,再流到脚上,他以后上班的时候也要想爸爸一样工作,挣好多的钱。

              事例3:一年级学生杨H,我对他说,你爸爸的字写得很好啊,看他给你写的名字就知道。杨H说,我写的字要比我爸爸写的还要好!


              一年级的学生,才开始接触 社会 ,还没有形成自己的观念,正是启蒙教育的最佳时机,遇到事情,孩子还不知道怎么处理。

              事例1:一年级学生张玄,因不遵守纪律,被老师轻轻的用脚踢了屁股,然后他就不去学校读书了。理由是老师打他了。

              事例2.:曹睿和黄佳同时做作业,但有人不停地给黄佳说答案,曹睿哭着找黄佳吵架,理由是黄佳的作业比自己完的早。

              事例3:曹睿和黄佳吵架,黄佳说,你再说,信不信我敢用水杯砸你。曹睿说,你敢砸我就敢用我的杯子拍S你。老师劝开两人。不到十分钟两人又玩得哈哈笑在了一起。


              一年级的孩子,可塑性强,想象力强,正是学习各种技能的最佳时机。

              事例1.一年级学生薛宇,看奶奶跳广场舞,她看着看着就会跳了。

              事例2.一年级学生王含,妈妈给报了个跆拳道班,他各种动作做的非常到位。好几个男生都跟着他学了不少动作,家长没办法,也都相继把孩子送去学习跆拳道。

              事例3.一年级杨H,奖励的零食,他套在手指上说是铁指甲。


              总结:一年级学生,模仿力强,可塑性强,才开始认识世界,所以需要有人正确引导,以免上梁不正下梁歪。

              父母可参考孩子的爱好和兴趣,合理帮助孩子规划人生。孩子尚小,你说什么就是什么。我崇尚虎妈型的家长,孩子以后会感谢父母当年的狠心教育的。

              前几天,我笑着问曹睿,宝宝,你还记得去你你刚来时还哭着趴在地上写作业的事情吗?曹睿笑着点点头说,记得,我还摔了书包呢!那现在写作业还会不会哭?不会了,现在都长大了。


              兴趣班和特长班我认为是必选项目,但切记需弹性执行。“自古英雄出少年”,别慌 了孩子的童年。抓住了孩子的童年,就抓住了孩子的一生。

              1.老师的崇拜者

              你说了几百句,还不如老师的一句管用。最喜欢说的,这是老师说的,最喜欢拿老师当借口,和你争论。

              这时候的孩子还没能形成辨别是非的能力,在他们看来,老师就是强者就是权威,有一定的盲从性。

              这时候,你要培养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主要靠引导,不能直接否定老师的权威性,你要耐心的说道理,当然一次不够,要多次,作为家长很辛苦。

              2.特别想有朋友

              上了小学,突然环境变化了,出现了许多陌生的同学,孩子的天性,喜欢团体活动,特别想交朋友。

              这时候,孩子分化很厉害,有的孩子天生外向,这还好点。但对内向的孩子来说,就比较困难了。

              这时候,家长就要出面了,比如邀请相熟的其他家长,带孩子一起聚会,让孩子通过一起玩耍,交朋友。或者邀请孩子有好感的同学一起,来给孩子交朋友。

              3.对成绩敏感了

              以前幼儿园,没什么考试,但进入小学后开始学力测试,虽然不搞排名,但是,老师会报出第一名进行表扬,从此孩子开始有想法了。

              这时候,孩子特别想得到老师的表扬,都幻想着得到大家的羡慕的目光。

              但是孩子的基础和学力是有差距的,家长就要辛苦了,要付出比孩子多十倍的努力去帮助他。

              以上为一年级学生比较普遍的心理,大家可以观察下,是不是。当然孩子个体有差异,在教育上,要方法适宜。

              孩子们刚刚进入小学,对小学生活既感到新鲜,又有些不习惯,因而一时难以适应,好奇、好动、喜欢模仿,但很难做到专心听讲,特别信任老师,并且有直观、具体、形象等思维特点。

              那么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我给出的沟通方法是:此阶段以适应和培养习惯、培养学习兴趣为主,引导孩子怎样愉快地学习。家长可以从如何安排时间,如何使用高效的引导语入手,培养孩子养成独立自主、热爱学习的好习惯

              傻愣傻愣的,对很多事情有自己的见解,但往往也是一知半解,控制情绪的能力还比较弱,喜欢和同伴一起玩耍,有强烈的社交需求。以及还需要父母的疼爱,还要撒娇求关注的年龄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卡蒙教法我与书的故事

                        • 上一篇:幼儿园教育中如何体现孩子的主动性
                          下一篇: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师互动提问形式如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