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么教育孩子学会感恩

              父母在生活中,可以用下面的办法,锻造宝宝的感恩之心:
              一、示范
              让宝宝学会感恩,作为宝宝的第一任老师——父母首先应该是懂得感恩的人。因为,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对宝宝产生影响,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言传身教”。所以,平时无论工作再忙再累,都要在假期带上孩子去看望双方的老人;春暖花开时带上孩子一起陪老人去村外走走,看看树,赏赏花,聊聊天;过年过节、老人生日时和孩子一起为老人选购礼物;吃饭时让长辈先吃;朋友送来的稀有食物先给老人留出一份等等。我对长辈的关爱言行,在不知不觉地中慢慢影响着、感染着孩子,这些关爱的言行举止也深深地印刻在孩子的心灵中。
              二、让宝宝学会感谢
              宝宝在学会一样本领时,可能会说:“妈妈,你要买个玩具奖励我。”家长不能让宝宝得逞,否则以后做什么事情都要奖赏。可以这样对他说:“妈妈买了玩具,让你又学了一样本领,你应该感谢妈妈才对。”还有更多的例子,比如告诉他这件衣服是爸爸给你的,你要感谢爸爸;这本书是哥哥姐姐送你的,你要谢谢哥哥姐姐;这楼梯是邻居张阿姨打扫的,你要谢谢张阿姨;自己现在能看书读报,你要谢谢老师教给你知识……时时言感谢,事事存感恩。让宝宝明白: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感谢是美德中最微小的,忘恩负义是恶习中最不好的。
              三、利用移情进行教育
              在幼小的宝宝的眼里,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生命、有思想、有情感的,因此父母可以正确运用移情方法,让宝宝学会识别和感受他人的情感,控制消极行为,做出互助、分享和谦让等积极行为。比如,宝宝在撕书时就对他说:“你把书的衣服撕破了,它多难受啊!”宝宝在揪小鸟的羽毛时对他说:“小鸟哭了,你再揪它,它就不和你做朋友了。”用这样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宝宝的爱心。同时,父母还可以给宝宝讲短小精悍,富有哲理的寓言故事、童话故事或名人名家的感恩故事,让宝贝明白其他人是怎样感恩的。
              四、实践
              教育宝宝感恩还可采用实践法,即让宝宝在实践中亲身体验感恩。父母可以和宝宝一起,在小区栽种一颗感恩生命树,亲自动手做一些感恩卡片,学唱一些感恩的歌曲,带宝宝去孤儿院和老人院做义工,让宝宝真正学会以行动来感恩。

              结合自己实际,谈谈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学习与发展的关系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皮亚杰根据发生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对传统的教育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认为,传统教育只关注教育的社会的价值,忽视了儿童生心发展特点;只重视向儿童传授具体知识,不重视儿童的发展。他明确指出,教育的目的不是增加儿童的知识,而是为儿童设置充满智慧刺激的环境,让儿童自行探索,主动学习。学校不要过早地向儿童教授他们以后能主动得到的知识。为此,皮亚杰明确指出:1. 学习从属于主体的发展水平。 这一点的基本含义是学习不要超越儿童发展的实际阶段。此外,它还包涵更深刻的涵养,那就是学习要充分考虑儿童所处的发展阶段中的实际水平。我们在分析阶段的双重性时,曾提及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准备和完成的不同水平,这对理解学习与发展的关系至关重要。一个学习内容对处于阶段初期的儿童也许不能接受,但对处于阶段后期的儿童就有可能被接受。所以,学习要从属于发展水平并不是一个僵硬框框,而是一个动态的理念。教材第216页介绍的皮亚杰的合作者英海尔德的实验研究,证实的正是这一点。 我认为,全面理解学习从属于主体的发展水平,既涉及到对皮亚杰理论内涵的理解,又涉及到在教育和教学实践中如何运用皮亚杰理论的大事,需要我们每一个人认真对待。 2. 知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一论断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精髓。 经典的发生认识论不是把知识看作来源与主体(先验论),就是把知识看作来源与客体(经验论)。皮亚杰则认为知识既不是来源于主体,也不是来源于客体,而是来源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 请大家复习一下我们在本章第一节阐述认知结构的建构性时,所提及的双向建构的概念。双向建构,就是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为了便于理解,教材中引用了宋代大文豪苏轼的《琴诗》一首,望各位大声朗诵,深刻领会,定能晓其玄机,顿开茅塞。3. 早期教育应该着眼于发展儿童主动活动。 皮亚杰认为,儿童愈小,对他们进行教学就愈难,而对于幼儿的教学未来的后果就愈有影响。这句话的前半部分说明了学前教育的艰巨性,后半部分则指出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把皮亚杰理论运用在学前教育中,关键就是要为儿童提供实物和环境,让儿童自己动手操作,帮助儿童提高提问的技能和了解儿童认知发展中的困难。把儿童当作一个发展中的主体,尊重儿童的基本权益,尊重儿童的活动权和创造权,反对把儿童当作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当作实现成人愿望的消极工具。 在学前教育中,如何正确地认识儿童的发展特点,既不压抑他们,也不催赶他们的发展,是学前教育工作者的永恒课题,也是学习本课程的根本意义。参考资料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最先面试桐柏 早教

                        • 上一篇:怎样正确的去引导幼儿
                          下一篇:如何在幼儿活动中调动幼儿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