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岁小孩对自己做错事有意识吗?

              有意识的,其实四岁的孩子已经有大概的是非观念了,一件事情做得对还是不对,他可以听过别人的眼神和脸色来判断。

              所以,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不要去责骂孩子,然后讲一大堆道理,当他知道做错事的时候,心里是很难受的,应该安慰孩子,相信他会记住的,以后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

              没有意识 ,还不知道对错

              如何引导宝宝承认错误?

              父母应学会向宝宝认错。传统的家庭观念认为父母向宝宝道歉,会丧失自己的威严,所以,不少父母为了维护作为大人的面子,仍然坚持即使做错了也不向孩子认错。

              怎么让孩子认识自己的错误

              个人认为没有什么对错,你认为对的别人可能不这样认为,尤其是孩子想法非常的独特,而且孩子是用孩子的想法想的,你执意让孩子认错,恐怕你的孩子会不接受或者接受了,以后不再会有自己的想法了,等于你遏杀了一个聪明的想法。解决方法:你可以把你的想法说出来,和孩子对比谁的更好一些呢?

              孩子“偷东西”了?这样做,让他知错并勇于认错

              前些天,一位要好的高中同学来我家,刚进门,神情似乎有些紧张,忙问她发生了什么事,她把事情的经过说了一下。

              原来是她3岁的儿子,放学后接回家,发现书包里多了一个玩具。同学有点纳闷,便问儿子,这个玩具是怎么来的。刚开始儿子支支吾吾的,又问了几句,才知道原来是他私自把同学的玩具带回家。

              看到这种情景,同学就有点怀疑儿子“偷东西”了,但是又怕突然给孩子贴标签,让后果变得严重了,这才到我家一起想想办法。

              当发现孩子突然把“陌生”的东西带回家,先不要给孩子的行为定性,而是要看看事情发生的背后的原因,这样才能更客观的对孩子做出引导,而不伤害他。

              现实是,当父母第一时间发现孩子有“偷”的苗头或行为时,往往会立刻带有“成见”的认为,孩子就是“偷”了。就像同学一样,开始怀疑。

              其实, 当我们走进孩子的世界,会发现远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复杂,更多的是单一和简单。 随着对孩子世界了解的越来越多,关于“偷”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从儿童心理学来说, 孩子在小学前,常以自我为中心,物权意识虽已萌芽,但还没有完全形成。这个时期的孩子,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最先想到的是把它拿走,占为己有。

              这源于孩子的占有欲望,对于自己没有玩过的东西,在好奇的驱使下会很想获得,所以,他会选择悄悄的把东西带走。

              但这一行为的发生,并不等同与大人所说的“偷”,前者是孩子的心智还未成熟,在不知后果和性质的情况下发生的,而后者是知后果,仍然这样做。

              家长对待“偷东西”的第一反应,至关重要。

              不立即向孩子强调“偷”的行为及后果,并不是要搁置这件事,而是, 在调整好对于这件事的态度后,再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教育,不是没完没了的责备,而是陈述发生的事实。 让孩子知道物品的归属权,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

              教育,要做到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特别是对一些只是单纯的喜欢玩具的孩子来说,也许一次伤害就能在心里留下很长时间的阴影。把事情的经过给孩子讲清楚,把该怎么做告诉他。

              教育,要不激起孩子的对抗和对自己的厌恶。 如果给孩子定性为“偷东西”,这是年幼的孩子不可承受的生命之重,从此标签就会被贴在心里。

              一旦这样,就会激起孩子的反抗心理,并开始讨厌自己,认为自己不好。

              如果对孩子的责备太过严重,则失去了这件事情的教育意义,而把孩子推向了不好的那一方,这不是我们教育孩子的初衷。

              教育孩子,不是作为检察官,找出“犯人”,而是通过这件事,如何把孩子引向更好的方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在微博上,看到国外一位爸爸在处理孩子“偷东西”的事情上,可谓教科书级别,值得借鉴。

              爸爸:你手里拿的是什么?

              儿子:巧克力。

              爸爸:是吗?我们有付钱吗?

              儿子:没有。

              爸爸:有吗?(再次强调)

              儿子:没有……

              爸爸:这并不有趣!这不是恶作剧!我们不能偷东西。(表明态度,告知事实)

              (这时,儿子蹦蹦跳跳跑到货架旁,想把巧克力放回原位,但却被爸爸阻止。)

              爸爸:你要告诉这位女服务员。(爸爸指向前方,一位女服务员站在那里)

              (此时,儿子的表情开始变化,并说道“我好羞耻”,一边难为情的贴着爸爸,一边不愿意去,但爸爸很坚持。)

              爸爸:你害怕吗?(与孩子共情,先安抚他的情绪)还可以再做这种事吗?你必须亲手交给她(女服务员)。

              (最后,孩子捂着哭泣的眼睛给女服务员,并得到一声“谢谢”。)

              当孩子拿走了别人的东西,我们不但要让孩子知道,随意的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行为。同时,还要让他付出一点代价, 教导他勇于认错,谨记这次的事情。

              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认识到这次错误,记住这次教训,但又没有用语言伤害到他,这是恰如其分的教导。

              要允许一个孩子可以在适当的年龄段犯相应的错误,如:说谎、打架、偷东西。要多引导,少训斥,更不要以此认为,孩子是坏孩子。

              孩子在成长中,正是因为每一次的试错,长大后,才能分辨什么是对。

              作家三毛,曾讲述他偷过妈妈五块钱的经历,将五块钱拿在手里,心里备受煎熬,直到把它重新又还给妈妈,才着实长长的松了一口气。

              三毛妈妈早已洞察到一切,但最后看到钱,还是说:“大概是风吹的吧!找到了就好。”

              自此以后,父母开始突然管起三毛孩子们的零用钱,每个小孩一个月一块钱,还给买了一盒外国进口糖果。

              当三毛长大后,跟母亲说起偷钱的事,母亲笑称不记得了。

              据很多人讲述,小时候和三毛一样,都有偷东西的经历,偷的时候心里的滋味并不好受,偷东西不一定是坏孩子,但一旦引导不好,很可能在孩子的心里留下阴影。

              那么,该如何正确地引导孩子,简单来说,可以进行这三步:

              看到孩子拿着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要先用“偷东西”指责孩子,给他贴标签,一旦把标签印在孩子心里,再想去除就不容易了。更不可以用“看贼”的眼神看孩子,这样他能感受得到。

              可以先问一问孩子, “东西是哪儿来的”, 让孩子慢慢的告诉你;然后再问: “为什么要把它带回家?”“是喜欢?还是其他原因?” 知道了前因后果,再告诉孩子物品归属权。

              可以这样告诉孩子,每个人都只能拿自己的东西,别人的东西要经过他们同意才可以拿起来玩,一定不可以把玩具带回家;然后教孩子换位思考,“如果别人把你的玩具拿走了,你会怎么办?”

              最后,让孩子自己主动承认错误,这个过程,父母不可以代劳。这样做, 可以让孩子从心底里认识到什么行为是正确的,什么行为是错误的,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每个孩子的成长经历各有不同,对待“偷东西”这件事也不可以一概而论,需要根据当时的情况随机而变,有时可以用三毛妈妈的“软办法”,也可以用“三步走”的硬办法,这需要父母用智慧来分辨。

              ― END ―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他用采摘母体

                        • 上一篇:幼儿园教师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下一篇:对幼儿体能大循环好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