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儿童绘画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

              一、学前儿童绘画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

              学前儿童绘画发展一般经历了涂鸦期(1.5~3.5岁)、象征期(3.5~5岁)和图式期(5~7岁)三个阶段。

              1. 涂鸦期:也叫乱画期在这个阶段,孩子一边画,一边呀呀说着什么,但他画的是什么,人们根本看不出来。涂鸦实际上是儿童的感觉和动作有了一定的发展与协调之后对周围环境作出的一种新的探索,是一种无目的的手臂动作的练习。他们在涂画之前没有预想、没有构思,而是把涂鸦作为一种游戏,享受涂鸦动作带来的那种有节奏的运动快感,反映在画面上的是杂乱的线条。涂鸦后期,儿童绘画出现简单的目的,但不能成形,不注意色彩变化,常常使用单色笔,偶尔换另一种颜色笔图画。

              2. 象征期:3岁以后儿童由于涂鸦的练习,已经能用手腕和手指画画,而且已经能够进行有目的的绘画活动了。儿童凭主观直觉印象描绘出物体的粗略形象,以象征物体的外形轮廓,多半是不完全的、遗漏的,表现的是瞬间的、不明确的感情和意图。人们如不细心观察、询问,就很难理解,当孩子一说这是什么时,大人们也许会捧腹大笑。

              3. 图式期:这是儿童开始真正地用绘画的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再现周围事物和表现自己经验的时期,也是儿童绘画最充满活力的时期。他看一眼对象就凭自己的印象去画了。因为儿童观察事物的方法和成人不同,他们还缺乏理性地分析和比较能力,只能凭感觉印象画画,因此画面上就会出现一种没有远近、没有前后、没有大小的任意排列的平面图,而且他们把一切东西都放在一条表示地平线的基础上,他们画画怕遮掩、重叠,就是从不同角度看到的东西也统统排列在画面上。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地观察现实生活,用画来传达各种概念,创造出许多自己的独特的绘画方法,在造型、色彩、构图方面较之象征期有明显的发展。

              二、学前儿童记忆策略发展阶段?

              一)视觉复述策略

              儿童在记忆过程中使用的一个最为简单的策略,就是将自己的注意力有选择地集中在所要记住的事物上,如不断地注视目标刺激,以加强记忆,这可以视为一种“视觉复述”。儿童很早就表现出使用记忆策略的倾向。

              (二)特殊定位策略

              儿童对目标刺激“贴上”某种特定的标签以便于记忆。有研究发现,5岁以上的儿童具有这种特征定位的策略。如要求儿童把小物品藏在一个有196个格子的棋盘中,并要求儿童尽可能多地记住物品所藏的位置

              三、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一般分为哪几个阶段?

              学前儿童绘画发展一般经历了涂鸦期(1.5~3.5岁)、象征期(3.5~5岁)和图式期(5~7岁)三个阶段。当然,我们不能把儿童绘画发展的阶段与实际生理年龄完全等同起来。

              1.涂鸦期:在这个阶段,儿童的绘画是缺少视觉控制的肌肉运动,属于无目的的乱画。涂鸦实际上是儿童的感觉和动作有了一定的发展与协调之后对周围环境作出的一种新的探索,是一种无目的的手臂动作的练习。他们在涂画之前没有预想、没有构思,不讲究造型、色彩和构图,而是把涂鸦作为一种游戏,享受涂鸦动作带来的那种有节奏的运动快感,反映在画面上的是杂乱的线条。涂鸦后期,儿童绘画出现简单的目的,但不能成形,不注意色彩变化,常常使用单色笔,偶尔换另一种颜色笔图画。

              2.象征期:3岁以后儿童由于涂鸦的练习,已经能用手腕和手指画画,而且已经能够进行有目的的绘画活动。儿童的绘画发展进入象征期。儿童凭主观直觉印象描绘出物体的粗略形象,以象征物体的外形轮廓,多半是不完全的、遗漏的,表现的是瞬间的、不明确的感情和意图。

              3.图式期:这是儿童开始真正地用绘画的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再现周围事物和表现自己经验的时期,也是儿童绘画最充满活力的时期。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地观察现实生活,用画来传达各种概念,创造出许多自己的独特的绘画方法,在造型、色彩、构图方面较之象征期有明显的发展。画面多半是用线条勾出物体的平面二次元(非立体)的轮廓,形象较完整,并注意用相应的色彩表达。

              儿童画实质上是儿童心理活动的可视痕迹,在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其对现实反映的程度也不同。儿童绘画发展表现为几个不同水平的阶段,每个阶段各有其特殊的主要行为模式及其绘画的特点,阶段之间不是量的差异而是质的差异。儿童绘画发展阶段呈阶梯式发展,前后阶段具有一定程度的交叉重叠,即发展的后一阶段源于前一阶段,前一阶段又总是被整合到后一阶段,先形成的是最基础的。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的发生年龄因个体发展水平和文化环境差异而有所不同,可提前或滞后,但无论差异多么巨大,也不能改变其发展的定向性和先后次序。

              四、简述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主要阶段?

              学前儿童感知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 原始的感知阶段。

              儿童最初的感知能力是与生俱来的。

              (二) 从知觉的概括向定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初生后的一年,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概括,在婴儿认识事物的活动中起主要作用。

              (三) 掌握感知标准和观察方法阶段。

              3岁以后,儿童对物体的感知,渐渐和有关概念联系起来。

              五、学前教育学前儿童兴趣发展有哪些阶段及特点?

              学前教育学前儿童兴趣发展有哪些阶段和特点?

              (1)兴趣发展初级阶段(出生~1岁)。可以分为三个小阶段:1~3月是先天反射性阶段,4~9个月是相似性物体再认的知觉阶段,9个月以后是新异性探索阶段。

              (2)多种兴趣开始发展阶段(1~3岁)。进入1岁以后,孩子的兴趣逐渐丰富起来。对活动的、微小的物体、突然消失的物体、成人的动作或活动以及因果关系感兴趣。2岁后,孩对语音的兴趣加强,避开那个开始有意识的仿方。

              (3)兴趣的广泛发展并逐步稳定阶(3~6岁)。进入幼儿期后,在婴儿兴趣发展的基础上,幼儿兴趣发展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特点:第一,在兴趣的范围方面:孩子对任何新鲜的事物都感兴趣,对客观世界充满了好奇,对游戏的兴趣是幼儿期占主导地位的兴趣,对因果关系的兴趣发展迅速,对动漫片,活动的东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第二在兴趣的稳定性方面:幼儿兴趣开始出现比较明显的个别差异。

              六、学前儿童涂色阶段有哪些?

              学前儿童绘画发展一般经历了涂鸦期(1.5~3.5岁)、象征期(3.5~5岁)和图式期(5~7岁)三个阶段。

              1. 涂鸦期:也叫乱画期在这个阶段,孩子一边画,一边呀呀说着什么,但他画的是什么,人们根本看不出来。涂鸦实际上是儿童的感觉和动作有了一定的发展与协调之后对周围环境作出的一种新的探索,是一种无目的的手臂动作的练习

              七、简答题学前儿童美术欣赏能力的发展包括哪几个阶段?

              学前儿童美术作品欣赏的指导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描述阶段的指导:主要是让幼儿有独自欣赏的时间,并能畅所欲言。

              二.形势分析阶段的指导:主要是帮幼儿积累一定的形式美的知识,引导幼儿边体验边讨论。

              三.解释阶段的指导:主要是指导幼儿从整体和部分上理解作品的含义,鼓励幼儿不拘泥与教师的解释。

              四.评价阶段的指导:主要是对作品的审美判断。

              五.启发创作阶段的指导:运用各种方法启发幼儿创作。

              八、学前儿童计数能力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辨数――对物体大小或多少的模糊认识; 认数――产生对物体整个数目的知觉; 点数――开始形成数概念

              一是掌握数的顺序阶段。一般3岁幼儿已经能学会以口头方式数10以内的数。这时他们记住了数的顺序,但并没有学会真正去数物体。

              二是理解数的实际意义阶段。当幼儿学会口头数数以后,逐渐学会口手一致地数物体,即按物点数,然后学会说出物体总数,这时可以说是掌握了数的实际意义。

              三是掌握数的组成阶段。掌握数的组成是幼儿形成数概念的关键。幼儿知道两个或更多的数群可以合并成为一个更大的新数群,而一个数群又可分成两个或更多的子群,由此形成了数群可分可合的观念。

              幼儿掌握了数的组成,就形成了数概念。

              九、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有哪些阶段和特点?

              家长你好,幼儿心理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认识活动以具体形象性为主,开始向抽象逻辑性

              发展;幼儿的心理活动以无意识为主,开始向有意性发展;幼儿的情感由易变、外露开

              始向稳定和有意控制发展;幼儿的个性开始形成,向稳定倾向性发展。

              记忆策略在幼儿阶段就已经产生了。学前儿童开始使用复述策略,但是他们表现的

              复述过程的持续性是有限的,他们的复述行为要到岁以后才会对他们的记忆产生影响。

              复述策略的使用同样可以在很小的儿童身上发现!

              时间原因,先回答这些,关于这方面详细的答案,可以联系我给你做一个详细的解答!

              十、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有哪些阶段及特点?

              人的个性的初步形成,是从学前期开始的。在学前儿童个性形成中,自我意识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从轻信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的评价

              学前初期儿童对自己或别人的评价往往只是成人评价的简单再现,而且,对成人的评价,有一种不加考虑的轻信态度。例如,他们评价自己是(我不是)好孩子,是因为“老师说我是(或不是)好孩子”。到学前晚期,开始出现独立的评价,渐对成人的评价持有批判的态度。如果成人对儿童的评价不客观、正确,儿童往往会提出疑问,申辩,甚至表示反感。

              二、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

              学前初期儿童一般只能评价一些外部的行为表现,还不能评价内心状态和道德品质等。如他“为什么说你自己是好孩子?”4岁儿童回答“我不打架”或“我不抢玩具”,而6岁的儿童则可以说到一些比较抽象、内在的品质特点,如“我听话,遵守纪律”或“我谦让,对小朋友友好。”

              三、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到比较细致的评价

              学前初期儿童对自己的评价是比较简单、笼统的,往往只根据某一、二个方面或局部进行自我评价,例如,“我会唱歌”,“我会画画”。学前晚期儿童的评价就比较细致、比较全面些。如,他会说“我会唱歌,也会跳舞,可是就是画画不好”。

              在整个学前期,甚至学前晚期,儿童对自己评价的能力还是较差的,成人的态度对儿童的评自我评价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成人对儿童的评价必须适当、客观、公正,任何过高、过低或其它不恰当的评价都是有害的。例如,如果成人对儿童说:“你永远也学不会”,“你总是不会安静”,“你老是爱打人”等等,儿童就会认为自己真的是毫无希望的人,变得没有信心。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身体日常培养高情商的沟通恋爱技巧

                        • 上一篇:赫尔巴特学前思想特点?
                          下一篇:学前书籍推荐? 学前读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