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婴儿吃手指习惯该纠正吗?好不好啊?

              谢谢头条邀请。

              婴儿吃手指习惯该纠正吗?好不好啊?

              2-3岁的孩子吃手,也不见得是坏事。但粗暴干涉却会使问题变得更糟!

              婴儿吃手指习惯该纠正吗?好不好啊?

              一岁之前不用管,一岁之后如何引导?

              婴儿吃手指习惯该纠正吗?好不好啊?

              这几天私信问我孩子吃手问题的妈妈特别多,那咱就在这里聊聊吧。

              孩子为什么会吃手呢?

              他在用口腔探索世界

              婴儿刚出生时,大脑、手、眼、口唇的配合能力尚未发育完善。他一开始是看手指玩,看着看着就想尝一尝,这时他就会积极采取行动,把手放嘴里去。在这个过程中,大脑不停地调整手与口唇的配合程度,历经艰难后,最终成功吃到手。

              这一过程,看似简单,孩子却经历了复杂的大脑工作机制才得以完成。

              这个突破,给小娃娃带来了成就感和自信心,因为这份愉悦,他就每天时不时地吃吃手,待这个行为支持下的内在发展完善后,他觉得没意思了,就不吃了。

              涵同学就属于这种一岁后就不再吃手的孩子。而她一岁前的岁月里,人生中最重要的玩具,就是那双小手儿。每天看着玩,吃着玩。

              孩子在自我调节情绪

              很多人说,孩子睡觉前最爱吃手,或者晚上半睡半醒时也会放嘴里吃。

              想想咱们在睡觉前是不是也有个仪式呢,比如喝杯热牛奶、泡个热水澡、听听音乐、看会儿书,让自己身心放松之后,愉快地睡眠。

              孩子也一样啊,他也需要让自己安静下来,那就是通过吃手指,获得内心的安宁,然后安然入睡。

              嗯,这个适合娃吃手就是在调节情绪,等他大点了,就会通过其他方式来调节。

              当然,我们也可以帮他,比如睡前故事,抚触,听音乐,拍拍入睡等,都可以让孩子身心放松,还能获得安全感。

              涵涵每天睡觉前听故事是必须的,然后就是要摸摸背,这些都像吃手指一样,是孩子想要获得身心放松的一种方式。

              孩子在发泄内心的焦虑

              孩子是弱小的,对于这个不能够掌控的世界,对于一切未知的未来,他们深感不安。

              比如刚上幼儿园,见到陌生人,想念妈妈,刚搬新家等,初来乍到,第一次离开妈妈的怀抱,甚至离开温暖的家,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他是无助和不安的,因此就会通过吃手来缓解内心的焦虑。

              同样父母吵架或冷战时,家庭氛围不和谐时,孩子也会吃手,因为他以为父母吵架都是因为他,那么他们会不会不要我,大一点儿了会想,爸爸妈妈会不会离婚等。

              对于某些未知,我们可以预测,孩子却没有这个人生经验,所以我们看似很微不足道的挫折,对孩子来说就是天大的事儿,他们只有通过吃手,来发泄内心的焦虑。

              弗洛伊德把人的性心理发展分为五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就是口欲期,在0~1岁左右。跟我们上文说的用口腔探索世界的时期一样。

              如果口欲期孩子吮吸手指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孩子的吸吮欲望会延长,以至3岁后孩子对吸吮依然很热衷,比如吃手指、吃被角等。

              1岁前,很多老人觉得孩子吃手很不卫生,就会阻止,甚至给娃手上涂辣椒水什么的,结果孩子见了东西就想舔一舔。

              而有的孩子四五岁了,吃手指的现象还非常严重,甚至都把指甲啃掉了,手上都吃出茧了。更严重的都吃的手指变形了。

              我有一个朋友,跟她老公认识了俩月后,奉子成婚,因为婚前没有怎么磨合,婚后柴米油盐的日子里,争吵不断,俩人都争强好胜,吵架非得分出个胜负,丝毫不肯让着对方,就算娃哭的哇哇叫,也得把自己心头的郁闷发泄完才肯罢休。

              她家小孩都5岁了,吃手的行为还很严重。后来,她给娃涂了辣椒水不让吃了,但有一天她发现,孩子在不停地夹腿。之后她观察到女儿这种行为还是经常性的。

              其实,这是因为,孩子的发泄口被妈妈强迫性地关闭了,吃手问题看似通过涂辣椒水的方式解决掉了,但娃又找到了新的发泄口,来缓解父母不和带给她的焦虑。

              有的小孩还可能通过咬嘴唇、摸肚脐、刺激生殖器等方式来缓解焦虑。

              所以,当孩子吃手问题很严重时,单单解决这个表明的问题,是毫无意义的。还是需要找到产生行为问题背后的心理原因。

              比如是不是因为孩子得不到父母关注,内心安全感不足?还是孩子被限制太多,又或者是夫妻关系不和?

              这样才不至于只制止了表面行为,却没能安慰好孩子幼小的内心。让娃或者将情绪积压,或者找另外的出口。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笑声紫檀山后

                        • 上一篇:如何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
                          下一篇:幼儿心理案例分析某幼儿园中一-班幼儿回家告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