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求儿童心理学案例分析!!!

              http://life.joohe.com/2007/0330/114917.shtml

              http://www.boosj.com/221155.html
              http://www.boosj.com/221161.html
              http://www.boosj.com/221164.html
              http://tv.mofile.com/2D8WTANI/

              另外自己多看看《儿童心理学》,用它的理论来分析你所看到的。必定 大有裨益。
              这是偷不得懒的。

              另,搜索僵尸小孩,你会看到更多相关内容,评论,会有用的。

              如何提高孩子的自律性 大班个案分析

              律差的孩子自由散漫,没有纪律,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在课堂上会引起老师的反感,在生活中也会出现许多的问题。而自律性强孩子做事会很有条理,对做人做事都十分的有帮助。在这里就有2则例子,一起来看看吧!
              案例1
              有一次,张明和妈妈一起过马路,红灯亮了,但当时并没有车辆经过。于是妈妈连忙拉着张明的手说:“反正没车,我们快过去吧。”
              张明下意识地对妈妈说:“妈妈,红灯呢!”
              妈妈不耐烦地说:“管那么多干什么,快点走!”
              于是拉起张明就闯红灯过了马路。
              从此以后,妈妈发现张明在家里也学会自由散漫,没有自律性。当她认识到是自己的不良教育影响了孩子时,已经后悔莫及了。
              身教胜于言传。父母在赏识孩子的过程中,不仅要教育孩子自律,更应该做到以身作则。因此,赏识孩子不是简单的几句话,而是从语言到行动,全身心地赏识和鼓励孩子。
              为了鼓励孩子严格自律,父母可以在制定规矩和计划的时候征求孩子的意见,和他一起完成。而不是以父母的意志来强迫孩子遵守。
              案例2
              王刚过完暑假就该上四年级了。在这个暑假里,他不仅按计划完成当天的作业,而且参加了少年宫的游泳班,学会了游泳。是什么让他如此自律呢?
              原来,王刚三四岁开始,妈妈就鼓励他动手洗手绢等小东西。刚开始,王刚洗不好,洒了满地满身的水,但妈妈一点都不怪他,还夸赞他“干得真好!”王刚越干越有劲,不仅很快学会了洗手绢,而且以后只要自己能做的事情都抢着做。
              从上小学开始,爸爸就和他一起制定了家规。比如要求王刚放学回家先做作业,每天看电视不超过1个小时,当天的事情当天完成等;要求爸爸在家里不能抽烟,每天要洗碗等。这些规矩都是爸爸和王刚一起商量制定出来的,并且还要双方签字,谁违反了,谁就按规定接受相应的惩罚。
              王刚觉得这样很民主,大家都按制度行事,公平合理,所以十分愿意接受。有时候爸爸忍不住在家里抽烟,王刚都会教育爸爸要遵守家规。
              后来,爸爸又鼓励他自己安排做作业和玩耍的时间。当他把自己的计划告诉爸爸的时候,爸爸会说:“你的计划真不错,就按这个执行吧!”
              就这样,王刚在父母的赏识中变得越来越自律了。
              没有自律,就不会有成功。
              和孩子一起制定家规,不仅表示了爸爸对孩子的赏识和尊重,而且有效地鼓励和培养了孩子的自律能力和责任感,可谓一举两得。
              而如今,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采取了一些错误的方式。有些父母把许多事都替孩子“管”了,有时是因为担心孩子太小做不了,有时是为了让孩子安心学习。这样一来,也许孩子会感到很享受、很快乐,但是换个角度看,父母这样做只会让孩子变得懒散。
              另外,那种凡事父母都说了算、不许孩子发表意见的“老子”式家规已经过时了,在新时代,用公平合理的方式制定家规,更能起到激励孩子严格自律的作用。
              赏识和鼓励在锻炼孩子的自律能力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因为要赏识孩子,所以父母不应该强迫孩子去做什么,而应该通过鼓励,让孩子自愿去做。在父母的强迫下做的事情,孩子不仅不会记住,还会产生逆反心理;而如果是他们自愿去做的,效果自然就好多了。
              比如,当你要孩子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他可能会说“等会再做”,可是过了很久,他也丝毫没有自己动手的意思。这时,父母出于疼爱孩子的心理,就干脆替孩子做完了。这样的纵容会使孩子养成懒散和没有时间观念的毛病。而正确的方法是问问孩子“等会”需要多久,让他明确说出一个时间,然后告诉他:“说到就要做到”。而不要说“等会就等会吧”这样太过宽容或者“给我马上去!”这样强制的话。
              一个孩子从小养成自律的习惯,可以克服很多不良嗜好,比如无节制地看电视、玩游戏机。当他懂得约束和克制自己的时候,他就能够把握分寸。因此,在赏识孩子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对于孩子能够自己管好的事,家长可以多教一些方法,多尊重孩子的自愿,多赏识孩子的成绩,慢慢的,孩子就懂得如何对自己的事情负责,从而自然而然地就把这当作一种习惯了。
              当你希望孩子自觉遵守一些规则和制度时,不要只是口头上说,而应该以身作则,通过实际行动鼓励孩子遵守规则。你可以说:“来,像妈妈这样做。”
              平时给孩子制定规矩时,多征求孩子的意见,并且也要给自己制定一些规矩,让孩子觉得公平合理,以此鼓励孩子遵守规矩。你可以说:“来,咱们好好商量一下。”
              幼儿早期自律性的培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那么,要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呢?
              规则意识的建立
              规则的建立来源和提炼于日常生活。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识地和孩子多谈各种规则,也就是讲道理,从孩子最熟悉的身边事说起。例如:垃圾要丢到垃圾桶,不能乱扔;过马路要看红绿灯;自己的东西可以拿,别人的物品不要动;喝水要拿自己的杯子,擦手要用自己的毛巾;饭前便后要洗手……一旦建立了规则,就不能有一次例外,违反了就要进行一定的惩罚,孩子为了让父母和老师高兴或避免惩罚,就会学着约束自己。自律意识就在这种反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家长所制定和执行的规则,在内容和方式上应当考虑幼儿的实际需要和理解,并从幼儿的角度批判性地考察现有的规则,以利幼儿规则意识的建立。
              延迟需要的满足,培养抵制诱惑和欲望的能力
              孩子很小的时候,完全要依赖父母的帮助,饿了、渴了,他们往往急不可待地表达要求,大声啼哭表达喂奶的需要。但半岁以后,父母就应该跟孩子解释:牛奶刚刚冲好,等一分钟就行了。不要以为他们听不懂,听多了,他们就会理解的,孩子哭,就让她哭几分钟,不用过于担心。
              心理学家米切尔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的孩子进行研究,开展了著名的“成长跟踪实验”:30名年仅4岁的孩子坐在教室里,每个孩子面前放着一块糖,老师告诉他们:“等我离开后,大家可以吃糖,但是如果谁愿意等我回来以后再吃,就会又得到一颗糖。”孩子们的表现是各式各样的:有的几乎是在老师走出教室的一瞬间就立刻享用了糖,而有的孩子凭借一些简单实用的技巧勇敢地战胜了自我:捂上眼睛假装睡觉、拿出一本喜爱的图书翻阅……最终得到了两块糖的回报。大约12年以后,这些孩子在社交和情感方面的差异已经非常明显。实验结果证明:能坚持等老师回来的孩子在社交和情感方面的表现明显优于那些老师一走就吃掉糖的孩子。
              当孩子渐渐长大后,尤其是当他们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后,家长就更应该有意识地训练他们,不要总在第一时间满足孩子的愿望,让孩子的欲望膨胀。要让孩子学会等待,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
              创造良好积极的环境
              环境在物质上的匮乏意味着生活在其中的人不能享受充分的活动和交往的机会。如果一个教室里的材料十分简单而且数量有限,孩子们在操作的过程中就容易为争抢工具和材料而发生冲突;哪怕有再多的规则,再多强制的集体行动都无法避免纪律问题,孩子会想方设法地钻空子,教师也会为了管制幼儿而疲于奔命,造成两种极端的儿童:一种是唯唯诺诺、毫无主见的“听话”孩子,另一种是坐不住,攻击性强、敌对的孩子。两种孩子都不是我们教育的目的。
              一个宽容、和谐、接纳的气氛有利于我们良好的自我意识和个性的发展;而这种良好的自我意识和个性又将反过来鼓励他们形成对社会良好的认识和行为,更积极而自信地与外界交往。
              保护好孩子羞耻心和负罪感
              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做错了的时候,就会产生负罪感。负罪感会令孩子有强烈的自我激励和自我约束的愿望,孩子会自觉对照成人的要求,自行检查自己的行为,是自我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家长和教师在孩子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事情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用恰当的方法帮助孩子进行羞耻感的复原。
              例如:妈妈做饭时,五岁的萌萌正拿着油画棒兴高采烈地在雪白的墙壁上画画,完全没有顾及到妈妈推门时看到眼前情形时大惊失色的表情。妈妈大喊一声:“不能画!”萌萌抬头看见妈妈的表情,当场呆住了,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事的萌萌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这时,妈妈走到萌萌面前,轻轻地抱起她说:“萌萌,这可是我们刚刚装修的新家,你看,雪白的墙壁变脏了,这可怎么办呢?我们一起动手刷干净吧。”萌萌听后,蓄满泪水的眼里重新放出了希望的光芒,连忙去拿桶和刷子。在和妈妈一起刷墙的时候,萌萌格外卖力……
              所以,父母和老师要重视孩子负罪感的适当存在,保护好孩子的羞耻心。只有这样,孩子的自律意识才会产生并强大起来。
              怎样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
              在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要靠孩子自己的努力才能够做到的,这时候自律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自律能够让他们保持专注,对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坚持到底、不放松,如果缺乏自律性,很可能稍微遇到一点困难就后退,想放弃,这样就不可能取得成功。
              所以,不要以为孩子还小,就忽视对他们自律能力的培养。现在不能够控制自己的孩子,以后做事情也是不可能认真和投入的。多鼓励孩子。当我们发现孩子松懈、厌倦,不想坚持自己,我们应该鼓励他们,告诉他们:
              “就差这么点了,为什么不做好呢?”
              “再坚持一会,你能做好的。”
              有了这样的鼓励和督促,孩子就会重新打起精神,重新回到自己的事情上。让孩子自己认识到认真做一件事情的重要意义。
              孩子有时候可能会觉得很多事情不用那么用心,随便应付一下就可以了。比如他们很难理解为什么一个字要写上好多遍,为什么一道题要反复演算。这时就要让他们明白,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有意义的,这样做,是为了加深记忆,这样才能够不忘记,以后才能够不算错。比如有的孩子写字,写了几笔以后,觉得太麻烦,就不想好好写,即使写了,也是应付,写得乱七八糟的。这时就要告诉他们:“只有反复地写,才能够熟练,以后才不会写错。”孩子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就会认真起来。
              孩子能够自己完成的事情,我们更不要代劳。
              如果一旦我们代劳,孩子就会觉得凡是他们做不了的事情就会有别人帮忙,即使自己不动手也会有奇迹发生。这样下去,他们会变得越来越懒惰,不愿意自己去想办法。越是困难的事情,我们就越是要让孩子自己完成。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孩子可以做到的,比如洗自己的手绢,把自己的东西收拾好,发现他们没做好时我们不要着急,要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实在完成不了,我们再耐心的告诉他们怎样去做,让他们自己独立完成,这样他们才会从这样的小事中得到启发,积累成功的经验。
              当孩子发脾气时,我们要保持冷静。
              有时候,孩子可能会因为没把事情做好,闹情绪,甚至又哭又闹,这时我们不要轻易退步。孩子太小,把哭闹当成法宝,这时我们反而要冷静下来,不要指责孩子,要与孩子一起想办法,弄清其中的原因,孩子看到我们的态度,会受到影响,学会控制自己,投入到自己的事情当中。当孩子能够控制自己了,不管做什么事情,遇到怎样的困难,想到的不是逃避,而是想办法去解决,这样我们就能够看到一个有自控能力的、有耐心的孩子,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他们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如何培养出有自律性的孩子
              有这么一个著名的心理学研究:研究者给一些四岁的孩子每人发一个苹果,然后告诉他们,如果你们能忍着不吃这个苹果,那么过一会,你们还会得到另一个,作为奖励。在研究者离开的时间里,有的孩子忍着不吃,有的孩子忍不住吃了。若干年后,实验者对这636f7079e799bee5baa631333363373731些已经长大的孩子进行追踪调查,发现能忍着不吃的孩子,无论是工作还是其他方面,都更有成绩,情商也更高,而那些不能忍耐不能克制自己的孩子,他们的人生命运就不那么乐观。
              这个研究说明了自律能力对于一个孩子的重要性:自律能力,将决定孩子的学业、乃至他们的一生是否成功与幸福。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很推崇忍耐、克制这些品质的,比如,“克己复礼”、“存天理,灭人欲”......这个“灭”字听起来有点吓人,其实就是强调要克制自己的不良欲望。能够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欲望,这是古代君子的一大特征。中国的传统家长们很重视“律”,就是给孩子定规矩、严要求。
              鼓励冲动、鼓励张扬,鼓励一个人听从自己的直觉、冲动和欲望。美国教育很崇尚这种跟着感觉走、想到哪就做到哪、常有难以预测的举动。随着西方教育理念在中国的传播,现在的一些家长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只强调“自”。一味地给孩子自主权和自由,放养,认为只要顺其自然,孩子就会长好。
              其实,对孩子过严或者过松都不好,只有把握得当,才能让孩子形成良好的自律能力。那么,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呢?心理学家认为,让孩子养成遵守规则的好习惯,学会自己承担责任,对事情进行有条不紊的规划,能够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自律能力。
              1、让孩子学会自己承担责任
              “宝宝活动时撒一地的玩具,叫他帮忙收拾还不乐意”“孩子每天都让我催他,才愿意去完成作业”“孩子上课忘了带笔盒,回来还怪我没帮他收拾好书包”…...这些都是宝宝缺乏责任心的表现。妈妈忙碌了一天回来,还要面对孩子的一系列坏毛病,倍感辛苦。对于孩子的屡教不改的态度,更是有心无力。
              孩子没有责任心,就不愿为任何的人和事负责任。如此一来,往后遇到什么过失,都会惯性的把责任推给父母或其他人。找借口、理由为自己解围,同时,一个缺乏责任感的孩子,做事会变得被动、拖延。对日后生活与学习都会有所影响。
              这究竟是谁的过错呢?换言之,孩子是天生就没有责任心的吗?并不是,孩子的责任心是可塑造的。如果不是父母把大小事都包揽在自己身上,事事为孩子做主,没有让孩子承当起自己的责任,也没有对其进行相应的教育。孩子很难养成缺少责任心的坏习惯。
              如何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从小事抓起,从孩子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开始。
              比如孩子做完作业后让他自己整理书桌,吃完饭后帮着收拾一下碗筷,家里的地面脏了拿拖把去给擦干净,所谓“勿以善小而不为”,孩子这些事情做的多了,做习惯了,他的责任心自然就培养起来了。家长也可以适当地让孩子品尝一下不负责任的苦果,孩子如果一而再地受到了自然后果的惩罚,他自然就会提高警惕,下次做事情的时候自然就不再会马马虎虎、草率了事。
              2、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
              瑶瑶跟爸爸一起玩飞行棋,瑶瑶求胜心切,并不按照游戏规则来玩。一向宠爱瑶瑶的爸爸,这回却不允许瑶瑶这样做。他坚决地告诉瑶瑶,游戏不能因为她一个人而改变。瑶瑶想赢得胜利就要靠自己动脑筋。刚开始,瑶瑶会因为爸爸的坚决的态度感到不开心,甚至要利用哭闹来让爸爸改变游戏规则。但是爸爸并不买账,依旧坚持自己的原则。最后,瑶瑶只好妥协,老老实实遵守游戏规则玩了起来。
              的确,如今独生子女居多,多数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父母都习惯性围着孩子转,孩子想怎样就怎样。结果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就发现孩子把家里的习惯带到了幼儿园,不遵守幼儿园的规则,比如喜欢跟别的孩子抢玩具、东西乱扔,也不听从老师的安排,上课讲小话打瞌睡,不按照规定完成作业等。这样,不仅让孩子成为了老师眼中的“问题少年”,也对孩子将来的成长带来不利。
              那么,该如何教育孩子遵守规则呢?
              在家中设立一个合理的约束、限制的规范,这是管好孩子的一个重要开端。在执行过程中,家庭成员要尽可能行为一致,保持公正性。不能让心情、天气等成为家长破坏规则的借口;在你想加强约束时,要避免使用威胁,尤其是一些不切实际的威胁,孩子会很快想到您根本不会那样做。
              当然,如果孩子的反常行为的确情有可原的话,还是可以灵活处理。家长可以适当放松,让孩子明白你知道他们的感受,但并不意味投降或是接受他们的行为。
              3、有条不紊的规划
              一个做事没有条理、没有规划的孩子,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将会比其同龄人会更加辛苦。所以父母应该让孩子养成有条不紊的做事习惯。
              首先,让孩子学会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
              协助孩子制作一个时间表吧。让他自己决定,该几点起床、起床后首先要做什么、吃完早餐后又该干什么,什么时候做完作业等。刚开始实行的时候,孩子会有困难,家长可以适当放松,过于求成只会让孩子很快失去耐性。哪怕孩子只完成了时间表的一部分,家长也应多鼓励孩子,让孩子有信心的坚持下去。
              其次,让孩子学着打理自己的生活物品。
              部分孩子习惯由父母安排打理好生活用品,比如绘画过后,随便把画笔扔在桌子上不收拾。这样不但造成孩子习惯性的依赖父母,还会养成丢三落四的坏毛病。
              所以妈妈要教育孩子有条不紊的整理自己物品。要先给孩子树立自己收拾东西的意识,如果明天要上学了,妈妈可以在睡觉前,告诉孩子应该在今晚把书包收拾好,检查一下有没有遗漏什么物品,避免第二天清早慌乱收拾。只有树立了这种意识,在往后的生活中,孩子在做事前,就能有意识的规划好首先做什么、然后做什么。这样孩子做事起来就井井有条,不会遇到困难就乱了手脚。
              如何给自律性差孩子立规矩
              碰到孩子这种自律性差的时候,我们的父母总是反反复复地用“不准”“不能”等强制命令,殊不知孩子会因此产生消极情绪,久而久之就会对家长的话无动于衷,甚至出现心理反抗的倾向。
              因为他还小其实孩子的这种所谓自律性差是和其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有关的。比如,孩子不能完成一项家长要求的任务,可能是因为他的肌肉运动缺乏协调动作的能力。当孩子的这些大、小肌肉动作的协调性有了提高,他们控制自己的能力也就会有所提高。
              好奇心使然
              孩子喜欢干扰别人,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吸引,其实是孩子的模仿能力极强以及有好奇心的表现。家长要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发展特点,要尊重孩子的这种模仿和好奇的心理特质,充分地给孩子提供模仿和有新奇感的对象。
              让孩子多多认识事物,并鼓励孩子当小老师,让孩子享受不断更新的认知信息和情感信息,获得成功的满足感。这样才能有助于家长更好的进行家庭教育,更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的秩序美感,这样也才能逐步培养幼儿的自主和自律性。
              哭闹成法宝
              当家长没有满足幼儿的要求时,幼儿就会经常大吵大闹,这说明平时家长对幼儿情绪方面的自我控制的培养并不重视,幼儿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把哭闹当成法宝。因此,家长要重视在平时的生活中注重关心孩子的情绪问题,培养孩子的情绪自制。
              规则要不要
              有很多家长都不重视对幼儿树立规则的意识,就算制定了规则的也只是基本停留在幼儿的生理上,还没有上升到幼儿的行为品德规则上。这也是幼儿自律能力发展较弱的原因之一。
              幼儿最初的自我控制,是在外界纪律的制约和成人语言的影响下,从遵守规则开始的,因此,家长在家中应该为孩子制定一些基本的饮食、作息、行为和品德规则。
              责任在哪里
              责任感是自律产生的基础。在现代家庭生活中,孩子普遍都缺乏责任感的培养,一些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都是由成人包办。即使孩子完成了任务,家长也会认为那是孩子的一时冲动、好玩而不予重视和关注。家长的一些消极评价也会让孩子的失去自信心,使孩子无法坚持到底,从而造成了幼儿的任务意识淡薄,责任感不强。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吓唬学古琴的建议珠海

                        • 上一篇:孩子的叛逆行为是有意识的行为吗?
                          下一篇:幼儿心理学反思法举具体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