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合具体的教案,运用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的特点

              孩子的气质特点对其个性发展的影响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总则第五条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这条规定对当前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从教育人培养人的角度看,幼儿现有的人格及尊严未能得到应有的尊重,虽然在新课改的今天,教师们已经开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注重转变自己的教育言行,但受传统文化及已经习惯化了的行为模式的影响,不尊重幼儿人格,不尊重幼儿权利的现象仍然屡屡发生.例如:“老师叫你不要用这种颜色画叶子了,你怎么就是不听呢?”“老师叫你收玩具你就该快点收!”“不行!不允许这样滑滑梯!”如此种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仍自觉不自觉地顽固地表现出来,阻碍了幼儿个性的发展,扼杀了幼儿可贵的创新精神.

              幼儿个性是指幼儿在其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幼儿区别于其他幼儿的独特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个性是有良好的个性和不良的个性之分的,良好的个性如独立、进取、自信、创新等,能够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而不良的个性却能阻碍幼儿的健康发展,甚至影响其今后的成长。幼儿的良好个性是能使幼儿顺利地适应其生活、实践的一种良好的、健全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也即幼儿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的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具体表现在主动、独立、合作、自信、不怕困难、勇于创新等方面。因此,在素质教育的旗帜下,我们提出培养幼儿的良好个性这一课题,通过研究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教育合力突出幼儿个性的培养。运用什么方法,通过什么途径来消除或减少幼儿消极的不良个性的形成,培养幼儿积极的良好个性,促进幼儿个性充分而自由地发展,同时探索培养幼儿良好个性的最佳原则方法与途径,对于推进和深化素质教育,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和需要的个体,建构个性培养的校本课程具有深远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

              幼儿尽管仍然社会在家庭及幼儿园的狭小范围内,但是由于可是逐步成为一个活动的主体,因此与周围现实的联系就日益扩大和复杂化,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学习便可直接和间接儿童发生影响。这时儿童被要求尽可能地自己作应做的事,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较为系统的学习等等。同时,幼儿的社会范围也扩大了,儿童这时开始走出家庭,和邻居的小孩在一起玩耍;在幼儿园他们经常合同班的小朋友一起交往;在父母和教养员的带领下还能接触到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们。在这种交际的过程中,幼儿受到各种影响,认识和行为就会发生变化。
              一、概括地说,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表现出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 渴望独立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种新的需要跟从事独立活动的经验及能力水平之间产生的矛盾。
              学前儿童由于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发展,开始产生了新的需要,他们渴望参加成人的活动,特别是劳动和学习活动。但是这时他们的能力还是非常有限的,还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这两者之间产生矛盾。这时就需要成人给孩子适当的教育。当然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儿童从婴儿期起,不断受到社会生活的影响和教育的熏陶,在参加各种活动的同时,开始了性格塑造的过程。
              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注意这些观点,所以在教育中我们不能总认为某个幼儿能力太差或个性太强不好教育,其实我们要对孩子多付出一点爱许多问题就会迎忍而解的,例如:我教过一个男孩叫俊龙,他的生活能力很差。他已经五岁了,可是他什么都不会。不会上厕所不会自己吃饭,不会下台阶,走十米远还要人抱着。他老实,腼腆,比班上孩子胆子都小,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和小朋友一起玩,每天到了幼儿园,总是默默地呆在一旁。通过与家长的沟通我了解到,他的爷爷,奶奶就这么一个孙子,整天抱在怀里,整日“饭张口,衣来伸手”,造成了这种个性。怎样对待这样的幼儿呢?人的个性特点一般说是具有稳定性的,但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对于身心各方面都还在发育成长过程中的幼儿来说,可塑性是很大的,个性特点的可变性也是很大的。对于俊龙我分析,这孩子虽然生活能力不强,但由于家庭长期的“重星捧月”,他的自尊心是很强的。因此,要耐心,具体,细致地关心他,爱护他,不能用话刺激他,不能创伤他的自尊心,要“教”他,逐步要求他。
              刚入园时,俊龙因为不会上厕所整天不喝水。我想,这样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就告诉他没人的时候可以在墙角的痰桶里大小便,以后再练习上厕所。不要不喝水,那样嗓子会哑,还会生病。过了一段时间他主动要求去上厕所,但我还是跟着他去,招呼他下台阶,帮助他提裤子。又过了一段时间,他就能和小朋友一起去上厕所了。他的独立生活能力也逐渐增强了。一些自我服务的事情都会做了。
              于是,我进一步针对他不爱玩及不爱说话的问题又一次进行调查了解。从俊龙爷爷奶奶那儿我了解到,俊龙喜欢看书,还了解到他喜欢看什么书。我就找来俊龙最喜欢看的书给他看,慢慢地我发现他有时也可以跟我聊聊书以外的内容,“象爸爸在哪个单位工作,妈妈给他穿的这件衣服他并不喜欢,因为没有口袋,他最喜欢的是爷爷和奶奶,喜欢听他们讲故事。”我也借助接待孩子入园的时间多和他谈话。在玩活动区的时候我也经常去和他一起玩,除了老师的帮助外,活泼可爱的小朋友,是使他进入集体,培养活泼、开朗性格的重要条件。我选择各方面能力比较强的小朋友和他一起玩。另外他喜欢跟哪个小朋友玩,就叫哪个小朋友带他一起玩,给他讲故事陪他一起看书。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教育,俊龙变得天真活泼了,他也可以给小朋友讲故事了,还能和小朋友一起商量做什么游戏呢!有一次,我带着班里的小朋友外出活动,俊龙也去了,他也可以说出大丽花和菊花的不同和看到的许多小动物的外行特征,回家后还讲给他的爷爷和奶奶听,两位老人看到孙子的变化十分高兴。
              这个孩子从此以后性格变的活泼开朗了,小时侯的胆小、腼腆的性格,没有留下一点痕迹。这样的孩子,如果当时老师嫌弃他,不注意他的个性特点进行耐心、细致地培养教育,而使他感到压抑,他的智力就不能得到健康发展。
              2、各种心理过程带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而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只是刚刚开始发展。
              在整个学前期,儿童由于第二信号系统还不够发展。因而主要是通过具体形象来认识外界事物的,但这一特点有一个发展过程。一般来说学前初期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幼儿期直接行动性的特点以后逐渐发展为具体形象性。到学前末期出现了初步的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的能力,但是这种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很低,还不能摆脱知觉印象的束缚而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同时,也正是由于学前儿童知识的贫乏和第二信号系统的不够发展,他们还不能经常有意识的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常常容易在外界的影响下改变行动的方向,因而,活动表现出很大的不稳定性。但在适当的教育下,这种特点会逐步发生变化,特别到了幼儿末期时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的随意性和稳定性都不断发生变化,这样就为儿童进入学校准备了重要的条件。
              3、开始形成最初的自我意识和个性倾向。
              由于每个儿童受到的早期教育不同,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因此他们初步形成的性格特征也不相同。如有的儿童表现出勇敢、吃苦耐劳、有自信心、助人为乐等性格特征,有的表现出自制、坚持、认真负责等性格特征。学期期是儿童个性最初发展和形成的时期,成人必须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中对儿童的个性加以培养,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个性发展在幼儿心理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个性与主体性有着密切的联系。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提出了“主体是人”的命题。近年来,教育界热中与探讨儿童的主体性地位的问题,研究如何确立儿童的主体地位以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自觉能动性。自觉能动性总是独特性在特定主体身上的具体化,在学习活动中,不同儿童自觉能动性的发挥是有差异和特色的,表现出各自的个性特征。反过来说,儿童个性获得了发展,确立了在能力、动机和价值等方面的独特模式,以独特的方式对实践中的各种情景和变化做出反应就能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充分、自由的发挥自觉的能动性,儿童的主体地位才能得以真正确认。其次,个性发展又是与能力分不开的。现代教育正逐步从偏重传授知识向注重培养能力方向转变。在儿童的各种能力,学习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至关重要。然而,儿童的创造能力,学习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的发展都必须以个性发展为基础。缺乏个性的儿童不可能在创造能力、学习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方面获得良好的发展。这样,个性成为现代社会中个体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品质。
              正因为个性是如此重要,发挥个性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形成的一种教育观念,也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明确指出,“现代教育都重视个人,注意一个人的能力,他的心理结构以及他的兴趣、动机和需要……这个受教育的个人在他自己的教育中日益起着积极主动的作用。”可见,未来人才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具有健康、丰富的个性。在我国,幼儿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同样要承担培养,发展个性的任务。
              个性研究成果还表明,个性发展也存在关键期,即幼儿期是个性形成、发展中至关重要的时期。这样,幼儿教育要发展幼儿个性的任务就显示得更加重要和迫切了。
              三、发展幼儿个性的有效手段和知识的习得:
              1、给幼儿更多的自由和主动权。
              作为老师的我们不能用呆板的纪律来约束幼儿,要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愿望选择活动,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让幼儿在愉快的生活中接受教育,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要把集体、小组、个人的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
              2、充分发挥游戏这一主导活动的特殊作用。
              游戏会给孩子带来愉快的情绪体验。在游戏中,幼儿没有心理压力,可以展开想象,逼真地扮演着各种成人在社会中的角色。老师注重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引导幼儿的创造力。例如:鼓励幼儿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时,要自己努力去想办法解决,学会协商角色分配。每一个小小的“突破”,都会使孩子产生成功的愉悦,激起自信心,增强独立性和坚强性。
              3、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发挥同伴作用。
              许多心理学家研究指出:进入幼儿期后,儿童便开始与别的儿童玩耍,模仿别的儿童的行为习惯,同伴间成为儿童评价的参照物。例如:我们在户外活动时或共同春游时我们组织非同龄伙伴共同游戏、自由交谈。通过这些活动,幼儿的交往能力大大增强了。也促进了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力得到了锻炼。
              4、经常组织幼儿多讨论,促进幼儿独立性的发展。
              幼儿受其身心发展水平限制,认知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自我评价能力都在最初的形成阶段,其行为较多的受成人等外部条件的影响,比成人表现出更多的顺从型。1岁前儿童的一切行为是依赖成人而实现的,这个时期的儿童表达自己的愿望,一般也不抵抗成人的旨意。直到3岁左右儿童,出现了独立性的需要,主要表现在要求“自己来干”的动作。根据幼儿的特点,促进幼儿独特性的发展,需要把握从顺从向独立性转化的过度环节。而互相讨论能使心理压力降低,能得到一定的锻炼,还会形成健康的气氛,从而促进幼儿独立性的发展。
              5、充分了解幼儿个性差异及其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幼儿期的儿童个性虽然刚开始形成发展,但在气质、兴趣、能力等发面还是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简单、划一的个性培养,不仅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伤害或阻碍幼儿个性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对每个幼儿的个性特点做深入的观察分析:然后,根据幼儿的这些不同个性特点,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措施。例如:对胆小缺乏自信心的幼儿,采取多鼓励、多给他们更多的爱,多创造机会设法让他们去尝试解决问题,以使他们获得成功体验。多表扬他们,增进其自信心和独立性,进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使每个孩子都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充满自信、嬉戏和学习。

              气质是一个人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使人的整个心理活动带上个人独特的色彩,制约着心理活动进行的特点。对婴幼儿的气质类型,有不同的划分标准。传统的人们熟悉的划分方法是以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为标准,将气质划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近年来,国际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的杰罗姆. 凯根在巴甫洛夫神经类型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儿童气质的新的划分方法,即从行为抑制性的角度, 将儿童气质分为两种类型,即抑制型和非抑制型。所谓行为抑制性是一种以焦虑的形式对不熟悉事件的先天倾向性反应,尤其强调儿童在面对不确定性时的最初的行为和情绪上的反应。目前这种气质类型的划分在我国也得到越来越普遍的应用。人们认为,凯根的气质类型的划分更能生动、贴切地描述儿童早期的气质特征,更符合气质的定义,并且在气质类型的描述上占有绝对优势。

              具有抑制性特点的儿童在面对一个不熟悉的人、物或情境的最初几分钟内,就会表现得非常安静,中断他们正在进行的活动,退回到熟悉人身边,或离开不熟悉事件发生的地点;而非抑制型的儿童的反应会大不相同,他们正在进行的活动没有明显改变,甚至可能会主动接近不熟悉事件。

              凯根认为,遗传和环境以相互作用的方式影响儿童的行为抑制性。目前一些实验研究也已经证明了生理因素对儿童行为抑制性的影响。凯根对儿童行为抑制性的研究发现,即使存在生物先决条件,也需要一定的环境来使之现实化。换言之,儿童的行为是否具有抑制性的特点,还受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受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如父母对孩子的支配性对儿童的行为抑制性有直接影响。如果父母属于支配型,其子女往往比较顺从、腼腆、被动,缺乏自信心。
              从凯根的研究可以看出,气质是与遗传联系比较密切的一种个别差异,但后天环境对儿童的气质也有重要影响。由于气质与遗传联系比较密切,因此,与能力和性格相比,气质具有更强的稳定性特点,到了幼儿期,幼儿气质的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如在各年龄班幼儿中,我们都能看到表现明显的两种气质类型的幼儿,即内向表现的孩子和外向表现的孩子。

              儿童社会化发展的传统理论往往强调父母对儿童的影响,认为父母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影响着儿童社会化的方向和水平;但近二三十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儿童自身的主动性,认为,父母不仅会影响儿童,儿童反过来也会影响父母,上个世纪70年代出现的一个概念“母子相互作用”就证明了这种变化。孩子对父母影响的最初方式就是其气质对父母的影响,如对待脾气急的孩子和不是很急的孩子,父母会采取不同的喂养方式,当半夜孩子醒来要吃奶时,急脾气的孩子会一直哭闹,弄得妈妈手忙脚乱,所以第二天半夜,妈妈就要早早起来,给孩子把奶热好,放凉,等孩子一醒马上就喂他;而如果这个孩子在醒了之后不哭不闹,一直自己玩,那妈妈每天半夜也就不会很急。在这个相互作用中,妈妈对脾气急的孩子往往事前就做。但当这个孩子进入幼儿末期以后,妈妈对这个孩子的教育方式可能会有很大的变化,因为他认为孩子大了,对孩子的要求就不同了,所以当孩子脾气急的时候,妈妈可能会采取更急的方式,有的甚至动手打孩子了。

              上述内容提醒我们,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注意孩子的气质特点,注意到孩子气质对自身教育可能产生的影响,特别要记住一点,气质是与生理联系最密切的一种个性特征,对儿童个性的其他方面的发展会有潜在的影响,因此,家长要注意根据孩子的气质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边城面试精致

                        • 上一篇:多动症的宝宝会有哪些表现?跟注意力不集中有
                          下一篇:五岁儿童心理特点有哪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