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对母亲依恋的表现是什么?

              安全依恋型的母亲,一般是敏感的、细心的、负责任的养育者;躲避型/回避型母亲:有很多的类型,有的对孩子缺乏耐心,对孩子发出的信号反应迟钝,往往刻板、僵化、自我中心和拒绝孩子的人;矛盾型/反抗型:常常错误理解孩子发出的信号,养育方式自相矛盾,对孩子有时热情有时冷漠,孩子不能从母亲那里得到情绪的支持和舒适感而产生悲伤和怨恨。 推荐书籍:孟昭兰,人类情绪,上海人民出版社; 孟昭兰,婴儿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为什么说孩子对自己的母亲特别依恋呢?为什么?

              妈妈的焦虑是出于对未知的担心和害怕,过分依恋/过分保护的妈妈经常无理由担心,甚至到了强迫思维的地步。离不开孩子的妈妈并不一定是对孩子过度保护、或者有极强的控制欲,而是随时想跟孩子在一起,不愿意分开:从身到心,从行为到思想,时时刻刻围着孩子打算。 孩子与母亲间的情感纽带是哺乳动物最为基本的情感纽带,婴儿和母亲之间的依恋关系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发育和社会化发展、甚至在成人后影响其他重要的人际关系,比如恋爱关系等等。幼儿在一两岁的时候,常会出现分离焦虑:一旦看不到妈妈或者其他照顾者,幼儿就会感到特别焦虑、甚至哭闹不止。幼儿觉得家长走了就再也回不来了,因而感到焦虑。幼儿分离焦虑的部分原因是幼儿的认知发展还不成熟,他们认为看不见的就是不存在,不知道事情可以变化。分离焦虑是幼儿的正常反应,也是心理发育的重要过程。但随着认知的发展,大多数孩子都可以克服分离焦虑。 有人认为,母亲对孩子的过度依恋,可能由于不健康的自我概念——必须依靠其他的事情来定义自己的存在,将自我的身份概念捆绑在孩子身上,如果离开孩子就有强烈的丧失感和被拒绝感。有研究发现,母亲的分离焦虑会传染给孩子,使得孩子产生不正常的分离焦虑(比如在较大的年龄依然有分离焦虑、程度更重等)。所以,过度依恋(或者过度保护)很可能已经不是出于孩子的需求,更多是出于对家长自己的保护——让自己不用担惊受怕、让自己心安理得。 一方面,妈妈们、尤其是新手妈妈对自己的角色还没有自信,生怕哪里做错了,对待孩子也加倍小心。比如,在母乳喂养的问题上,很多母亲坚持喂到两岁以后、还有的则要自然断奶。但实际上,大多数母乳有益的研究都限于对一岁以内婴儿进行母乳的研究。对那些长时间母乳有益的研究报道,不是样本有特殊性(比如贫困母亲),就是研究方法有局限性(比如仅凭母亲的主观报告)。但作为新手妈妈,为了可能的好处,宁愿自己吃苦、也要坚持母乳。 另一方面,有些母亲对孩子的过度依恋反映了本身一贯的依恋关系。过度依恋的母亲,以孩子为中心,表现出过分关注孩子,是焦虑依附型依恋关系的表现。属于这种依恋类型的母亲,较易出现心理问题,比如焦虑、抑郁,消极情绪更多而积极情绪更少。也正是由于这样,虽然花的时间和注意力更多,但过度依赖的家长给孩子的温暖和支持反而更少,婴儿往往会表现出抗拒型依恋关系。 母亲对孩子的过度依恋,处处以孩子为中心,还会导致母亲在其他社会角色上出现问题,比如作为妻子、员工等等。根据社会角色理论,拥有多重社会角色有利于个体和关系的健康,这是不同角色会满足个体不同方面的需求,而一个角色出现困难,也会得到来自其他角色的支持。研究发现,跟全职妈妈相比,工作的妈妈对孩子敏感性更高、养育行为也更积极,优势在孩子幼年时更为显著。但过度依恋却可能让多角色陷入恶性循环:由于过度依恋,可能会影响到其他社会角色的表现,导致女性更需要从母亲的角色上获得满足,而来自孩子的需要成为了满足感的主要来源,进一步强化了母亲对孩子的依恋。 有人说,亲子关系是唯一一种以分离为目的亲密关系,分开、放手并不容易。对于那些过分依恋孩子的母亲们,可能要想想到底是孩子离不开你、还是你离不开孩子呢?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闹情绪西游记的故事胎教方法有哪些

                        • 上一篇:儿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下一篇:幼儿园常见问题与解决办法(最少3个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