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心理的发展成熟及其作用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1)环境影响 华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他认为,人的行为是由环境决定的,不管多么复杂的行为,都可以通过控制外部环境刺激而形成。他还提出了他闻名于世的一个论断:“请给我十几个强健而没有缺陷的婴儿,让我放在我自己之特殊的世界中教养,那么,我可以担保,在这十几个婴儿中,我随便拿一个来,都可以训练其成为任何专家──无论他的能力、嗜好、趋向、才能、职业及种族是怎样,我都能够任意训练他成为一个医生,或一个律师,或一个艺术家,或一个商界首领,或可以训练他成一个乞丐或窃贼”。 华生相信人类情绪是学习和条件反射的产物。他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小艾尔伯特实验”,这个实验在心理学史上被誉为“经典实验”之一。此类实验会对被试造成伤害,现在这样的研究已经不被实验伦理所容许。 他以一名9个月大的婴儿艾尔伯特为被试。实验开始时,小艾尔伯特对巨大声响表现出本能的恐惧反应,而对于兔子、白鼠、狗和积木等并不害怕。实验过程中,研究者反复向艾尔伯特同时呈现白鼠和巨大声响。在白鼠与声音总共7次的配对呈现后,即使不出现声音时,艾尔伯特也对白鼠表现出极度的恐惧。 随后研究者发现,小艾尔伯特对白鼠的恐惧泛化到了许多相似事物上:他开始对狗、白色皮毛大衣、棉花、华生头上的白发以及圣诞老人面具等毛茸茸的东西都感到恐惧。实验还发现,小艾尔伯特对上述事物的恐惧在实验室环境以外也能被观察到;此外,在停止实验31天后,艾尔伯特的恐惧仍未消退,说明了这种习得情绪的持久性。 华生的实验说明了恐惧情绪是可以通过条件反射后天习得的。这一研究结果可以被套用来解释常见的其他情绪,如愤怒、愉快、伤心、惊讶或厌恶等的缘由,这些情绪现象的根本原因,即在于此前生活中建立的复杂的条件反射。 华生的理论和实验对我们正确认识环境对儿童教育的重要性富有启迪,但是片面强调环境和教育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否定了意识对人类行为的指导、控制和调整的作用,受到了广泛的批评。 2)强化控制 斯金纳,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奠基者。斯金纳继承了华生的环境决定论观点,认为人的行为乃至复杂的人格都可以通过外在的强化或惩罚手段来加以塑造、改变、控制或矫正。 斯金纳的理论发现是从动物学习的实验开始的。他设计了一只被称为“斯金纳箱”的实验装置,里面装着一只饥饿的老鼠,一根控制杆连系着食物箱。老鼠在箱子里活动,每压一次控制杆就能得到一颗食物。这样,老鼠不断地压控制杆,不断地得到食物,不久就“学会”了这种取食方法。随后,斯金纳重复对鸽子、猫等动物进行类似的实验都证明,及时地给予报酬、强化,是促进动物学习的主要因素。 由动物而推断人,斯金纳认为,人类的学习也是一种操作反应的强化过程。 斯金纳的行为强化控制原理包括强化塑造、强化与消退、及时强化等原则。 首先,在斯金纳看来,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他认为,只有了解强化效应和操纵好强化技术,就能控制行为反应,就能随意塑造出一个教育者所期望的儿童的行为,儿童偶然做了什么动作而得到了教育者的强化,这个动作后来出现的概率就会大于其他动作,强化的次数加多,概率随之加大,这便导致了人的操作行为的建立。 其次,强化在行为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行为不强化就会消退。依照斯金纳的看法,儿童所以要做某事“就是想得到成人的注意”。要使儿童的不良行为消退,如长时间的啼哭或发脾气等,可在这些行为发生的时候不予理睬,结果孩子就会不哭不闹了。 再次,斯金纳强调及时强化,他认为强化不及时是不利于人的行为发展的。 教育者要及时强化希望在儿童身上看到的行为。 斯金纳的人格理论 斯金纳认为,人格充其量是行为的总体,即是一种行为模式。人格的差异,就是行为的差异,而行为的差异是由于人在过去受到的强化不同而造成的。如有人走路时总是小心翼翼,这不是他性格谨慎,而是因为他曾经滑倒在路上,(受到过行为后果的惩罚!)。 斯金纳的强化原则对学前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不良行为的矫正是有效的。其在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行为矫治的领域中,被广泛使用。但是其理论片面强调环境作用,具有明显的不足之处,表现了一定的局限性。 3)观察学习(榜样学习) 班杜拉,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于1977年出版了其代表作《社会学习理论》,全面体现其心理发展观。 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或榜样学习,就是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人类可以通过观察榜样进行学习,实际上人类的大部分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而获得的。正因为人类具有观察学习的能力,所以人们才能不依靠尝试错误一点一点地掌握复杂的行为,而很快地学到大量的复杂的行为模式。 观察学习的动机 儿童活动的动机来自于过去在类似行为上受到的强化,包括替代性强化、直接强化与自我强化。 直接强化,即通过外界因素对学习者的行为直接进行干预。 替代强化,即学习者如果看到他人成功和赞扬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倾向;如果看到失败或受罚的行为,就会削弱或抑制发生这种行为的倾向。 自我强化,即行为“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时,以自己能支配的报酬来增强和维持自己的行为的过程”。 社会学习理论的实验 实验一: 让儿童观看电影里一个女性成年人对一个充气人的攻击性行为,然后让他们再现。结果是所有儿童都能较准确地显示出榜样的攻击行为。 实验二: 把4至6岁的儿童分成两组。两组儿童在电影中都看到一个成年男子演示四种不同的攻击性行为,但在影片快结束时,甲组儿童看到这个成人榜样受到奖励;乙组儿童看到的则是这个成人榜样受到惩罚。接下来,让儿童进入一间游戏室,里面放有一个同样的充气人及成人榜样使用过的其他物件。结果甲组儿童比乙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行为。再组织两组儿童看完电影,回到游戏室后以糖果作为奖励,要求儿童尽可能回想榜样行为,并付诸行动。结果两组儿童表现无任何差异。 4)积极性尊重和价值条件 罗杰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之一。 罗杰斯提出,每个人都具有积极性尊重的需要,每个婴儿都被驱使着去寻找积极性尊重需要的满足。儿童能否养成一种健康的人格,完全取决于这种积极尊重的需要是否能得到充分满足。罗杰斯用这种观点分析了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在成长过程中,儿童了解到有许多事情他们是可以做的,因为由此可以获得温暖、喜欢、尊敬、同情、认可、爱抚和关怀等积极性尊重。反之,有些事情是不许可他们做的,因为由此会失去积极性尊重,而得到消极性关注,如漠不关心,冷淡、讥讽、憎恨打骂。儿童获得父母的积极性尊重往往是有条件的:儿童的行为只有符合父母的价值观念,才会得到肯定,否则就会受到批评、斥责,甚至惩罚。罗杰斯把这种条件称为价值条件。价值条件的反复出现,儿童就会将它内化为自我意识中的一部分,成为指导儿童行为的准则。 价值条件作用,使儿童追求积极尊重,能够获得发展动力,但是消极性关注又可能带来副作用,如依赖、消极、敏感、多疑,给心理异常埋下种子。如何避免这种现象发生呢?罗杰斯认为关键在于父母对儿童错误行为采取的态度。如果孩子做了一件错事,父母采取诚恳的态度,一方面适当地指出孩子行为的错误,表明父母对此采取的批评态度;同时又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并不会为此而贬低他,不再爱他。让孩子体会到是他的行为不可爱,而不是他的自身。这样,价值条件的副作用就可能不再发生。 5)教育和社会文化的作用 维果斯基是前苏联(俄国)的著名心理学家,他主要研究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与言语、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这些都和儿童心理发展有关。 其理论观点主要有: 首先,儿童心理发展和教育、社会文化。在儿童心理发展上,作为传递社会文化经验的教育起着主导作用。人类心理(与动物心理的区别的那些高级的心理机能,概念性思维、理论性想象、高级情感和预见性意志等等)是在掌握社会文化经验中产生和发展的,儿童心理发展不能在社会环境以外进行,离开了教育无法实现。 其次,儿童高级的心理机能产生原因。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精神生产工具─人类特有的语言和符号,使其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高级的心理机能。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言语在认知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言语作为思维的工具起着计划、协调、解决问题的作用,思维、认知随着语言这个心理工具的成熟而成熟,随着语言的发展而提高。语言的发展是在社会环境中实现的。 第三,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思想。维果斯基认为,要确定两种发展的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儿童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两种水平间的差异,这就是“最近发展区”。根据上述思想,维果斯基提出”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使儿童从现有发展水平达到最近发展区的水平。 6)发育成熟对学习的影响 格塞尔是美国的儿科医生,他通过几十年的临床经验,提出了著名的成熟论,对儿童心理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 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是成熟与学习,但成熟更为重要。儿童的发展是一个基因决定和指导下的自然展开过程,是生物成熟的自然结果。在未成熟之前,教育和训练对发展都不会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相反,只有生理上成熟了,练习才会对发展产生作用。 1929年,格塞尔对一对双生子进行实验研究,他首先对双生子T和C进行行为基线的观察,认为他们发展水平相当。在双生子出生第48周时,对T进行爬楼梯、搭积木、运用词汇和肌肉协调等训练,而对C则不予相应训练。训练持续了6周,期间T比C更早地显示出某些技能。到了第53周当C达到能够学习爬楼梯的成熟水平时,对他开始集中训练,发现只要少量训练,C就达到了T的熟练水平。进一步的观察发现,在55周时,T和C的能力没有差别。因此格塞尔断定,儿童的学习取决于生理的成熟。在儿童的生理成熟之前的早期训练对最终的结果并没有显著作用。这一实验就是著名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 但是格塞尔过分强调了生物因素的作用,故有以偏概全的倾向,特别是在受社会教育影响较多的年龄较大的儿童身上往往得不到充分证明。一般来说,在发展的低级阶段,那些较简单的初级的心理功能如感知、动作以及初级言语,受成熟制约相对于环境因素来说较大,而发展到高级阶段那些较复杂的高级心理功能如抽象思维能力、语言能力等则更多地依赖于环境学习。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伞包粘土小宝宝

                        • 上一篇: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一般存在哪些心理问
                          下一篇:青少年面临的心理社会问题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