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引导学生抵御同伴压力的负面影响

              青少年发生问题行为的因素有很多,同伴压力就是其中之一。同伴压力指的是在某种特定环境下,个体在群体中从事某种活动,产生某种行为时,个体原有个性特征完全屈从于群体,个性暂时弱化以至隐匿,导致个人特征埋没的现象。也就是说,在社会团体的压力下,个体社会规范自我调控系统对个体行为的约束机制暂时弱化,以至放弃个人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对青少年而言,随着交往范围的扩大,同伴关系成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人都渴望别人能够认可和喜欢自己,渴望与同学之间和睦相处,害怕因为自己与同伴不同而受到孤立、排挤。许多孩子,往往因为害怕自己的朋友可能会对自己有什么想法,或者因为害怕同伴或群体不接纳自己,会违背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感受,顺从群体做些不正当的事情。这种屈从的心理,不仅给自己带来许多不安和苦恼,还会让他们觉得自己连自己都管不住,很无用,因而降低自信心。屈服于这种压力还有可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的麻烦和不良后果,如:容易与家人产生冲突;为了在同伴面前不丢面子,过分看重哥儿们义气,帮助同伴打架、合伙偷盗等。
              同伴压力是否对个体产生影响,基于个体自身的一些特点:
              1.道德认知判断水平。青少年的道德认识水平尚处在一个比较低的发展阶段。在没有教师、家长督促和监控的时候,他们就无法理智地用己有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观念来指导、调控自己的道德行为。他们往往被事物的假象所蒙蔽,加上同伴的暗示和影响,个体的道德认识也将随之隐匿或变化。如有些少年对偷窃行为,尤其是偷窃同学东西的不良后果没有充分的认识,认为只是“拿“而己,被发现后“归还就是了”,结果面对同伴的怂恿,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2.意志品质和抗诱惑力强度。青少年的意志品质发展得还不够成熟,常常不能坚定地排除诱因干扰的影响。他们中有些人明知吸烟会有害健康,会招致教师和家长的批评,但在从众心理和试图张扬个性的心态下开始尝试,最终吸烟成瘾。青少年抵抗诱惑、理性驾驭自己行为的能力还很缺乏,容易受同伴的暗示和左右,常无法坚持用正确的行为准则来约束自己,一旦脱离了教师和家长的道德监控,就草率地随大流做出决定,贸然行动。
              3.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指个人对自身条件、素质、才能等各方面情况的一种判断。正确的自我评价决定着个体自主功能的正常发挥,对规范自己的行为有很重要的作用。由于青少年的自我评价常常是片面的、肤浅的,在同伴压力下,他们往往无法认识到自身行为的社会意义,因而会降低使自身行为符合社会要求的愿望。
              4.从众心理。从众心理的强弱影响着同伴压力下违纪现象发生的频率。由于少年儿童对同伴友谊的重视和渴望,同伴的影响发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与同伴相一致的从众心理在青少年身上则表现得十分突出。从众心理会对个体造成一种压力,致使他们分不清是非,自我道德评价水平降低,责任感削弱,而群体一旦做出违纪违法行为,其中的个体便会屈从附和,随波逐流。
              1.创设和谐集体,优化育人环境。一个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集体是培养少年儿童健康心理和行为习惯的必要环境。教育者可以在集体中培养优秀的典型,树立学习的楷模,以榜样的作用来促进青少年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提高道德认识和判断力,并由此引导、激励、督促他们的道德行为。同时,教师需要特别关注集体中的小群体,了解小群体的日常活动,做好小群体核心人物的工作,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小群体以及群体内各成员的心理、行为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同时,教师还要注意调控好集体活动与小群体活动的关系等。
              2.教给青少年一些与同伴交往的技巧和策略。许多孩子以为说“不”会损害朋友间的感情,因此屈从于同伴压力而不敢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父母或教师应该在日常生活中让他们明白委曲求全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分歧客观存在,恰当的做法是尊重自己内心的意愿,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如果不想让朋友难堪,可以委婉点。有些时候,可以用父母、教师当挡箭牌,比如说:“我可不敢抽烟,我爸爸鼻子特别灵,回家一闻到有烟味儿,非揍我一顿不可。”
              3.帮助青少年建立自信,提高自我认同感。美国青少年心理健康行为研究专家杰西指出,减弱同伴压力问题的关键在于提升青少年的自我认同感。家长和教师应教导孩子看重自己的特点,告诉他们“不要成为毫无思想的人,不要成为他人意志的奴隶,要树立起自己”。每个人都有不同于他人的习惯和特征,父母和教师应该鼓励孩子有自己独立的个性,并帮助他们建立行为准则,做出明智的决定。虽然青少年免不了受同伴压力的影响,但是在正确引导下,他们能逐渐地学会兼顾团体生活和独立个性发展的技巧。
              4.帮助青少年慎重选择同伴群体。同伴群体是同龄人或同辈人由于共同的兴趣、需要、态度等自发形成的群体。同伴群体往往是成员的志向、抱负、行为习惯乃至个性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了解同伴群体的作用和特点,有助于父母和教师引导同伴群体发挥其积极功能,减少其消极影响,促进青少年形成良好的个性特征并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总之,同伴压力是青少年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教师和家长必须积极引导他们抵御同伴压力的负面影响,帮助他们调整和提高心理素质,提升他们的自我认同感,使他们的身心朝向健康的方向发展。编辑:徐辉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一地有名武汉大学

                        • 上一篇:纠正幼儿不良正确的姿势,保育员应怎样做尤为
                          下一篇:学龄前孩子的教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