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对待孩子的错误行为?

              谢谢邀请。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何况是孩子?

              父母对孩子犯错的行为应给予必要的理解、宽容;而不是一味地责怪,更不应采取暴力,训斥打骂。 孩子年龄尚小,心智还不成熟,又缺乏做事经验,客观上说犯错在所难免。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既是未知,就得摸索,路子对了继续,步子错了重来,对错的概率应该是对半。从这个角度说,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犯错、纠错的过程。所以孩子犯错是其成长过程中极为正常不过的事情,作为父母应给予必要的理解、宽容。

              我们常常教育孩子要诚实,告诉孩子做了错事要勇于承认,承认了错误就是好孩子。然而,不少父母却“知行不能合一”,只能做到“知”,一“行”起来就走歪路,常常在孩子坦白之后,责怪不已,唠叨没完。即使不打骂,也是一脸不快,或伫立在孩子的对立面用严肃的目光盯着孩子。这样的父母其内心深处是不允许孩子犯错的,是没有那颗对待孩子的理解心、宽容心的,是不合格父母的典型代表。

              如果再采取暴力,在孩子犯错后或训斥或打骂,那将增加孩子的畏惧感。以后孩子再遇到难事自然会变得胆怯畏惧,从而产生逃避心理;还将增加孩子对父母的不信任感,原先鼓励孩子说真话承认错误的诺言,在事实面前变成了谎言——孩子做了错事对父母说了真话,不但没有得到肯定,却付出了“遭受训骂、皮肉之苦”的巨大代价。 谁还会说真话!

              用爱来抚慰,在陪伴中给予引导、加以帮助,获得孩子的信任感。 人在犯错之后必然恐惧,孩子也一样。不同之处是成年人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事后要靠自己调整“自我”。但对孩子来说,大部分后果还不能自我承担,其心智也不足以做到自我调节。此时他的恐惧就需要父母用爱来安慰、驱除,以防止这种恐惧被压抑到孩子的潜意识深处,影响孩子日后勇敢、积极、阳光心态的养成。当孩子的情绪平定后,父母再给予正确、必要的引导、帮助。如此,父母才能真正赢得孩子的信任,孩子在犯错后才能真正地消除负面影响,收获自信和勇气。

              不要因孩子的一次错误而对孩子产生信任危机,要始终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孩子犯错后就怀疑、不再相信孩子的父母,属于苛责型的父母,这类父母本质上追求的是完美主义,而完美主义是极不现实的,尤其不适合于孩子的教育。比如发现孩子偷拿了家里的钱后,不少父母从此之后时时处处设防,一出门就将钱藏得严严实实,如同防贼似的;或者,一离开家就将“孩子,你可不要再偷钱啊”挂在嘴边,时时不忘叮嘱告诫孩子。父母的这种行为,一方面说明对孩子完全失去了信任感,另一方面也是对孩子心灵的重复伤害。就如同伤疤即将掉痂,却硬生生地又将痂撕开,还撒上了一把盐。如此,就强化了孩子负面的心理阴影,让孩子明显得感受到——在父母的心理,我始终是一个贼,永世不得翻身。

              一位叫“有梦想的唐糖”的心理咨询师说得好:家庭教育的全部就在于爱、信任和自由。连父母也不信任的孩子,孩子的心理怎能健康成长?

              把握时机,恰当运用自然惩处法,尽可能多地让孩子体验错误行为的后果,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谓“自然后果的惩罚”,是18世纪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提出、后经19世纪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进一步发展、完善的一个教育法则。按照卢梭的说法就是“应该使孩子从经验中去取得教训”,“让孩子碰到一些有形的障碍或受到由他的行为本身产生的惩罚,就可以加以制止”。按照斯宾塞的说法,就是“孩子犯了错误,造成一定的不良后果,别人不去批评、惩罚,而是用孩子自己的行为所引起的必然反应和不可避免的'自然后果',直接限制他的自由,使之从中得到不愉快的体验,甚至得到痛苦,从而迫使其改正过失。 但运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必须在父母的可控范围之内,不能伤害孩子的身心健康,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后果。

              比如,孩子玩耍后未将其心爱的玩具归位,在和弟弟打闹时不小心将玩具弄坏了,要求父母再给买。这时,父母就可以采取“自然后果惩罚法”——坚持不给买,让孩子记取玩后不收拾的教训,承受和弟弟打闹时不小心、不节制行为带来的悔恨,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

              最后想提醒的是,如果孩子故意犯错,或犯了较为严重的错误,父母给予郑重、严厉地批评、警告也是应该的。但要注意“对事不对人”,重在指明事情的严重性。如果因此而辱骂、殴打孩子,“教育、训戒”就变味成父母发泄自己的愤怒、以获得自身心里平衡而后快了。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babyplus胎教仪使用方法宝的好合集

                        • 上一篇:儿子13岁注意力缺陷,脑子常常开小差怎么办?
                          下一篇:小孩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