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特点原因以及如何纠正

              中小学生不良行为是指中学生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犯有严惩的道德过错,未达到违法犯罪的地步。 这种行为给社会、家庭、他人和自身造成不良影响甚至严重危害。

              1、 学生 自身 及同辈 因素

              2.家庭因素

              3、学校因素

              4、社会因素

              1、教师家长要从小给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有益于形成高尚的人格,要鼓励他们投身于自己爱好的集体活动中,有益于他们自己学习成才,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克服弱点,有益于身心健康。


              2、在学生学习和受教育的过程中,老师和家长都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评价学生要以赞扬、肯定为主,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让他们喜欢学习,自主学习。若发现学生的不良行为,应采取合理的,学生愿意接受的方式,切勿采取辱骂、体罚等过激措施。


              3、课余让他们多锻炼,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磨练他们的意志,让他们劳逸结合,把多余时间用在有益的事情上。抵制一切不良行为。


              4、教育应以德育为首,家庭 和学校都应加强德育工作,使青少年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不良行为的害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他们,人的一生要积极向上,要为人类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如何对学生品德不良行为进行矫正教育?

              学生不良品德行为是由于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家庭教育中不良影响,学校“教育不当”及学生不良的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可以分为以下阶段和步骤:

              1、激发学生改变不良品德行为的强烈动机。具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一般比较自卑,人际关系较差,但他们自尊心强。作为教师应该理解、尊重和关心他们,使他们产生自新的愿望,帮助他们树立改变自己的信心。达到这个目的,有赖于以下几个方面:

              (1)消除情绪障碍,改善人际关系。

              (2)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对训斥已经习以为常,一般的谈话、劝说、批评不大见效。教师要抓住引起他们的内心冲突与情绪波动的事件,触动其心灵的震动,使其感受到舆论与良心的谴责,认识到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严重后果,促使其醒悟。在此契机上讲究谈话艺术,纠正其模糊、错误的是非观念,增强其是非感,提高其道德认识。

              2、促进不良品德行为的转化。不良行为的学生开始认识到错误,有了改正错误的愿望,并在行为上转变。转变过程可能有反复,教师应该积极关注,不仅要导之以行,更持之以恒,养其成性。

              实践证明以下方法比较有效:

              一、树立远大志向

              良好品德的前提是有志,学生只有树立远大的志向,才能激发火一般的热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冲破层层阻力和障碍,为实现自己的志向而奋斗。我将学生的志向分为远期、中期、近期目标; 远期目标是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自己的理想而勤奋读书。中期目标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提出三年后中考的目标,并且集中起来写在班级的光荣榜上,所谓三年目标早知道,以此不断激励学生。近期目标是学生制定近期考试和近期品德考核应该达到的等第或名次,使自己有明确的方向。同时结合一些心理教育的知识,帮助学生制定自我锻炼的计划,并组织学生形成互助小组,互相监督,从而促进学生的转变。

              二、从小事做起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良好的品德不可能形成于一旦,更是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应当帮助学生把远大的志向与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联系起来,从小事做起,把完成每一项学习、工作任务都视为向远大目标迈进了一步,把克服生活中的每一个小困难都当成千锤百炼磨炼意志的考验。学生有了哪怕一点点进步,及时给予鼓励。积极克服小困难之小胜利,就能逐步培养起人的克服大困难的大胜

              三、活动矫正法

              不良品德行为是在不健康的活动中形成的。用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文艺型活动、体育型活动、劳动型活动、行为养成型活动可以消除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巩固新的行为。同时,运用多种强化法,巩固新的道德行为。既要重视外部强化,又要重视内部强化,既要多用正强化对正确行为给予肯定奖赏,也要恰当运用负强化,多错误给予否定批评;既要及时强化,也可适当运用延缓性强化。

              四、严格制度纪律

              作为教师,一方面要爱护、关心、了解、体贴学生,知道他的困难在哪里;另一方面,又要对学生提出既合理又严格的要求,这个要求是合理的、能够做到的,但又是严格的,一定要按照最好的标准来完成任务,要求是通过制度、纪律来体现的。 一要引导学生练习遵守制度,因为只有经过不断练习,才能养成遵守制度的技能和习惯。二是对学生要实行必要的监督,对其行为进行督促,鼓励、提醒与检查,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和自信心,并形成自我督促、自我检查的能力。三是教师自己必须以身作则,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令而不行,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做到。

              五、榜样引导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学生模仿性特强,榜样对矫正不良品德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要注意榜样人物对学生的亲切性、可学性与感染性,增强学生对榜样的理解、认同与效法。

              六、注意因人而异

              由于不同学生的品德表现不同,具有个别差异,因此,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教师还应及时运用表扬奖励与批评惩罚,来强化不良品德行为学生矫正期间的行为,帮助学生改变旧行为,建立新的品德行为,促使其稳定化、习惯化、个性化。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艺术类发高烧图文

                        • 上一篇:如何应对说谎话的宝宝?
                          下一篇:面对自闭症儿童的不良行为有哪些矫正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