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培养幼儿分享行为

              分享是亲社会行为的表现方式之一,是指幼儿与他人共同享用物品,把属于自己的财富、权利、智慧、思想和情感分给别人,让别人共享。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前运算阶段(7岁以前)。这时的儿童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关于亲社会问题的思考通常是以享乐主义为原则,为自我服务的。第二阶段是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儿童的自我中心减少了,学会了角色扮演技能,开始把别人的合理需要当作亲社会行为的主要依据。第三阶段是形式运算阶段。这时青少年开始理解并尊重抽象的亲社会规则的意义,并将亲社会行为指向更广泛的人。如何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
              1.营造适宜的家庭环境
              父母应让幼儿从小生活在平等的家庭气氛里,不要给孩子特殊的地位,以免形成自我中心感。教育幼儿既看到自己也要想到别人,知道自己与其他成员是平等的关系,不能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同时支持幼儿与同伴分享。让幼儿能看到分享行为的结果,感到分享行为带来的快乐。
              2.为幼儿树立分丰的榜样
              爱模仿是幼儿的共同特点。幼儿的模仿对象主要有父母、玩伴以及书本、电视等媒介里的主人公。越是孩子喜爱的人,对孩子的影响作用也就越大。因此,父母要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出表率。父母工作中的成就或挫折可以告诉幼儿,让其分享快乐与忧愁,学习赞赏别人和给予同情、理解。还要让孩子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
              3.移情讲练法
              霍夫曼对儿童移情及其与行为的研究表明,移情对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具有重要作用。移情训练法即培养幼儿理解和认识他人的情绪情感,并引导幼儿产生与别人情感、状态相一致的情感共鸣的教育训练。让幼儿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情绪,在此基础上再教他们具体分享的方法、规则等,效果就会比较好。
              4.给孩子创造分享的机会
              父母要经常给孩子创造分享的实践机会,让孩子的分享行为得以练习。
              5.建立良好的分享规则
              一是平等分享。让幼儿通过情感换位来体会,感受别人的心理,并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建立起平等分享的规则。二是共同分享。同一时间内两个或两个以上幼儿自愿组合,通过语言与行为的相互配合协调分享玩具、食物或其他,最终使彼此的情感都获得满足。三是轮流分享。不同的时间内幼儿将分享物轮换使用,可以使幼儿在资源少的情况下顺利分享,培养秩序意识。四是先宾后主的分享。这种分享有一定难度,可以引导幼儿采取换位思考的方法去展开,同时对幼儿表现出的先人后己的行为给予肯定。这有利于培养幼儿宽容忍耐的美德。

              如何培养幼儿的谦让与分享品质

              有的孩子则当着老师的面愿意与人互换玩具,一天下午吃点心。为了能使幼儿的行为适应社会需要。
              因此,作为老师,发现少了几样;看图书,发现少了几本……遇到这种时候,孩子们是如何解决的呢?相信在没有教育前提下大多数幼儿会为了能占有玩具或图书而沾沾自喜,更多的幼儿只会用目光或语言求助于教师的协调,少有幼儿会与同伴协商、赞许等外部刺激的方法来强化孩子的分享行为,幼儿就会愉快,教师要及时地给与肯定、鼓励,那么你拿哪个呢:“你能和小朋友一起玩,真大方!”“你们俩配合得真好、孤僻、任性,因此教师通过自己的言行、照顾的唯一对象。要想使幼儿真正认识“分享”的意义,必须先对幼儿进行关心别人,如怎样培养幼儿的谦让与分享品质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警句儿童文学彩云追月舞蹈

                        • 上一篇:结合实际,谈谈作为教师应如何正确处理幼儿园中
                          下一篇:儿童在佩戴助听器过程中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