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一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指针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名词解释:
              1、个性:主要是指在生物基础上受社会生活条件制约而形成的独特而稳定的具有调控能力的、具有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2、社会性:它是指儿童在其生物特性基础上,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逐渐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获得社会性需要、态度、价值,发展社会行为,并以独特的个性与人相互交往、相互影响,适应周围社会环境,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儿童心理特征。
              3、社会化:是一个将社会规范逐步内化的过程,是经过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4、儿童社会化:是指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步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从而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
              5、自我:也称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察觉,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热使自己的生理状况(身高、体重、形态等)、心理特征(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6、性别角色:是指属于特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和群体中占有的适当位置,以及被该社会和群体规定了的行为模式,换言之,性别角色是指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社会成员所期待的适当行为的总和。
              7、情景讨论法:是指在教师提供或创设的一种或多种社会情景中,启发和组织儿童对情景中所出现的社会性问题与现象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与教师和同伴相互交换观点和认识的一种教育方法。
              8、移情:又叫感情移入,是一种积极的社会情绪情感,是在特定的情况下个体对他人情感体验的理解和分享,也就是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立场上理解和体验他人的情感。
              简答题:
              一、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发展趋势及自我控制能力的结构(构成)
              答:自我评价的发展趋势:1、从轻信和运用承认的评价道自己独立的自我评价:学前儿童对自己的评价往往只是成人评价的简单再现,而且常常是不假思索地将成人对自己纳入到自我评价体系之中。
              2、从带有极大主观情绪性的自我评价到比较客观的自我评价:他们往往不是从事物的客观性角度进行评价,而是以自己的情绪体验、情感好恶作为评价的依据。
              3、从笼统不分化的自我评价到比较具体细致的自我评价:学前儿童的自我评价往往是比较简单、笼统和不分化的,只有较少的学前儿童具有分化的评价能力。
              4、从对外部行为的自我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自我评价:研究表明大部分学前儿童的自我评价比较明显地表现为能对自己外部行为作出评价,但还不能对自己的内在品质作出评价。 5、从局部的自我评价到比较全面的自我评价:学前儿童的自我评价有一个逐步的发展过程。 学前儿童自我控制的结构:由自制力、自觉性、坚持性、自我延迟满足四个方面构成。 自我控制能力的结构:自制力:主要表现为通过抑制直接的、短期的欲望而控制冲动性的能力,是学前儿童自我控制能力极其重要的基本成分 自觉性:主要表现为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对禁止体验的认识和与看护人期望相一致的动机以及相应的行为上。
              坚持性:主要表现为在某种困难情景中,为达到某一目的的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并在此过程中表现出持续或持久地一种行为倾向
              2
              自我延迟满足:一种为了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中所展示出来的自控能力。
              二、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具体内容以及活动设计的原则 答: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具体内容并不是指那些写在书本上的内容,或者是有教师直接教给幼儿的那些知识和技能,能使儿童或得必要的情感体验、知识经验和生活方式经验的东西,都可以作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具体内容包括:
              1、自我意识:帮助幼儿认识和接纳自己,帮助幼儿学习认识、理解和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帮助幼儿学习自由选择、自我决断,支持、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意愿,帮助幼儿主动参与各项活动,有初步的责任感;
              2、人际交往: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关心、理解、尊重和赞赏他人,学习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兴趣想法;
              3、社会环境和社会规范认知:社会环境的认知、到得规范与行为准则的认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理解人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逐渐萌发社会小公民的意识; 4、多元文化:了解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需要遵循以下五条原则:
              1、目标性原则,两方面含义:其一是指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符合《纲要》等文件对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提出的要求,其二是指幼儿园每次举行的社会领域教育活动必须有明确而具体的目标。
              2、针对性原则,主要是从学前儿童社会领域教育活动设计的内容而言的,也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教育活动的设计针对社会领域教育的内容;二是针对学前儿童的实际情况。 3、活动性原则,指在设计社会领域教育活动时要注重“实践”,尽量鼓励学前儿童动手操作。 4、全体性原则:指活动的设计要面向班机全体学前儿童。
              5、整体性原则,学前儿童社会领域教育包括对学前儿童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三个方面的教育。
              三、运用角色扮演法的社会行为训练包括哪些及注意事项
              答:角色扮演法一般较多地运用于以下的一些社会行为的训练: 社会技巧训练:利用角色扮演学习具体的技巧;
              价值澄清训练:通过扮演不同角色,让儿童感知与了解多元价值的存在,学习思考与澄清自己的价值观;
              社会冲突问题解决的训练:具体学习解决社会冲突问题可行的技巧与态度,有助于解决社会现实生活问题
              释放与排解情绪训练:有时候面问题的困境在于情绪压力与抗拒,角色扮演可以让儿童安全的释放与排解情绪情感
              同情心的培养训练:扮演角色可以发展儿童对于各种社会角色的情绪情感与动机的了解。 运用角色扮演法,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应创设学前儿童熟悉、理解和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的社会角色活动情景,尽量让儿童扮演他们喜爱、了解的社会角色。
              第二,教师千万不能分配角色和导演角色,要给儿童提供一定的自主选择角色、变化角色、创造角色的权利和机会
              第三,尽量以扮演正面角色为主,角色扮演不应“脸谱化”
              第四,教师要个别指导儿童的角色扮演,特别需要给予那些个性内向、不善于扮演的儿童充
              3
              分的启发和鼓励
              第五,角色扮演法有相当大的团体互动作用。 四、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的意义和原则
              答:1、有助于探索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个体差异,评价的首要功能就是了解现状。
              2、有助于改善幼儿园和家庭的社会教育水平,诊断、反馈和改善是评价的三大主要功能。 3、为现实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提供保证,评价以行动的目标为出发点,同时评价本身也是人们行动的向导
              4、为选择最佳的社会教育方案和模式提供依据,通过实施几种不同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方案之前与之后,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性水平的评估,分析其结果,从而选择适合本地区学前儿童的最佳社会教育方案进行推广。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目的是评价的向导,引导和制约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的实施,评价这的目的,决定着评价体系的使用、评价方法的选择,评价结果的处理和解释,决定着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工作的实际效益。
              2、全面性原则:评价这需要从多种渠道收集有关信息,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水平进行全面的价值判断
              3、客观性原则:在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是,需要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用非量化手段获得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各种信息,或者针对被评价的某项具体内容制定评价标准。
              5、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对学前儿童发展、变化状态的分析与判断,主要考察学前儿童当前的发展较之过去的进步情况,以及今后的发展潜力和趋势,、便于纵向比较,但难以发现学前儿童的现实发展状况与评价标准之间的差距。
              五、学前儿童依恋的发展阶段以及如何建立安全型依恋关系 答:学前儿童依恋的发展阶段过程:
              1、前依恋期(0-2个月)这一时期,儿童还未实现对人际关系客体的分化,因而对任何人都表现出相似的行为反应,可以接受来自陌生人的关注与爱护
              2、依恋关系建立期(2-7个月)婴儿出现了对熟悉人的识别或再认,熟悉的人较陌生的人更容易引起婴儿强烈的依恋反应,并特别愿意与之亲近。
              3、依恋关系明确期(7-24个月)儿童对特定个体的依恋真正确立,这一时期,儿童出现了分离焦虑,对陌生人谨慎或恐惧,进行有目的的人际交往,从而形成对特定个体的一致一连反应系统
              4、目标调节的伙伴关系期(24个月以后)2岁以后的婴儿已能理解父母的要求、愿望和情感,同时能调节自己的行为,建立双边的人际关系。
              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建立:
              1、父母要提高抚养质量,增强儿童的信任感和安全感,无论处于那种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安全依恋的形成都有赖于父母的精心抚养,
              2、父母要多和孩子在一起,建立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父母一定要密切注意自己对待儿童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积极主动地关心、爱护儿童。
              3、教师要调节自身的交往行为,满足儿童交往的需要,为了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教师输了要热爱、尊重和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儿童,还应该根据儿童不同的依恋风格和交往类型,有针对性地调节自身的交往行为,满足儿童交往的需要。
              4、教师要公正地评价儿童,增加儿童对教师的信任和热爱教师对儿童的评价要做到公正、公平,应充分考虑儿童不同的依恋类型,以有利于儿童行为的改善和个性的发展作为评价的

              4
              准则,并明智地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和评价程度,从而赢得儿童的信任、理解和热爱,建立起积极的师幼关系。
              六、纲要中的社会教育总目标以及选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依据
              答: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总目标是社会教育所期望的最终结果,是学前阶段社会教育任务和要求的总和,是对幼儿社会教育目标最为概括的陈述,是其它层次目标的依据和基础.1 、喜欢参加游戏和各种有益的活动,活动中快乐、自信;2、乐意与人交往,礼貌、大方,对人友好;3、知道对错,能按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行动;4、乐于接受任务,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5、爱父母、爱同伴、爱家乡、爱祖国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依据:
              1、以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为依据,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是一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指针。选择社会教育内容,作为课程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必然地受到目标的指导和制约。 2、以社会现实为依据,1、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离不开社会现实;2、已有的知识体系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重要部分,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需要反映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 3、以幼儿的发展为依据,1、以幼儿社会性发展特点为依据;2、以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为依据
              幼儿社会教育的内容几乎涉及幼儿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归纳起来,主要有自我教育、人际交往、社会认知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四个方面的内容。生活经验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来源。
              论述题:
              一、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以及减少和控制的教育方法
              答:影响因素:1、生物学因素:生物学因素为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前提。
              2、社会环境因素,家庭作为儿童社会化的最初环境,对儿童早期行为的塑造起关键性作用,对幼儿来说,每天大约1/3的时间是与教师共处的,教师的教育馆娘、教学行为、对幼儿的评价、对攻击性行为的处理方式等等,都会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和发展,个体因素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儿童的个体的性格和气质特征及同伴关系等,都是影响其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学前儿童模仿性强,极易受暗示,大众传媒中尤其是影视作品中的暴力情节渲染对儿童的负面影响是极其巨大的。 减少和控制的教育方法:
              1、提高儿童的社会认知水平和移情能力,社会认知发展水平同攻击性行为之间关系极为密切,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真正控制依赖于儿童的社会认知水平。
              2、帮助儿童掌握解决社会性冲突的技能和策略,儿童自身无法解决社会性冲突问题时,要教会儿童向成人请教,为儿童提供正确的榜样示范,有效地解决社会性冲突,减少和避免攻击性行为。
              3、引导儿童掌握合理的心理宣泄方法,在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内,要教会儿童对他人和自己没有破唤醒的幻想攻击活动等进行合理宣泄的方法。
              4、及时表扬和鼓励儿童亲社会行为,当儿童采取与同伴之间的友好合作行为是成人要给予积极的关注,及时地给予表扬和奖励。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大头针挨打此说

                        • 上一篇:轻度弱智的分类可以分为哪些
                          下一篇:如何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