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婴幼儿气质类型容易型的心里表现

              多血质。感受性低而耐受性较高,不随意的反应性强;具有可塑性和外倾性;情绪兴奋性高,外部表露明显,反应速度快而灵活。
                胆汁质。感受性低而耐受性较高,不随意的反应性高,反应的不随意性占优势,外倾性明显,情绪兴奋性高,抑制能力差;反应速度快,但不灵活。
                粘液质。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不随意的反应性和情绪兴奋性均低;内倾性明显,外部表现少;反应速度慢,具有稳定性。
                抑郁质。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不随意的反应性低;严重内倾;情绪兴奋性高而体验深,反应速度慢;具有刻板性,不灵活。
                应当指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按照四种传统气质类型来划分,只有少数人是四种气质类型的典型代表,多数人是介于各类型之间的中间类型。因此,在判断某个人的气质时,并非一定要把他划归为某种类型,主要是观察和测定构成他的气质类型的各种心理特性以及构成气质生理基础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特性。

              小儿的心理发育有哪几个方面?

              心理活动的发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的发展:分为无意注意(自然发生的、不需要任何努力)和有意注意(自觉地、有目的的行为)。新生儿已有非条件的定向反射,如大声说话可使其停止活动。婴儿期以无意注意为主;3个月开始能短暂的集中注意人脸和声音,强烈的刺激如鲜艳的色彩、较大的声音或需要的物品(奶瓶)等能成为小儿无意注意的对象。随年龄的增长、活动范围的扩大、生活内容的丰富、动作语言的发育,逐渐出现有意注意,但幼儿期主义的稳定性差,易分散;5~6岁后才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注意是一切认知过程的开始。自婴幼儿起即应该及时培养注意力,加强主义的目的性,去除外来干扰,引起小儿兴趣。


              2.记忆的发展:包括识记(事物在大脑中形成暂时的联系)、保持(事物在大脑中留下痕迹)、回忆(大脑中痕迹恢复),又分为再认和重现。5~6个月婴儿随能再认母亲,但直到1岁以后才能重现。婴幼儿时期的记忆特点是时间短、内容少,易记忆带有欢乐、愤怒、恐惧等情绪的事情,且以机械记忆为主,精确度差。随年龄的增长和思维、理解、分析能力的发展,小儿的有意识的逻辑既已逐渐发展,记忆内容也越来越广泛、复杂,记忆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3.思维的发展:思维是人应用理解、记忆和综合分析能力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掌握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心理活动的高级形式。婴幼儿为直觉行动思维,学龄前期儿童则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以后逐渐学会抽象思维方法。随年龄的增长,小儿逐渐学会综合、分析、分类、比较等抽象思维方法,使思维具有目的性、灵活性和判断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


              4.想象的发展:想象也是一种思维活动,在客观事实影响下,在大脑中创造出以往未遇到过的或将来可能实现的事物形象的思维活动,常以讲述、图画、写作、唱歌等表达出来。新生儿无想象,1~2岁的小儿仅有想象的萌芽,局限于模拟成人生活中的某些个别动作,3岁儿童想象内容稍多,但大多为片段、零星的;学龄前期儿童想象力有所发展但以无意想象和再造想象为主,想象的主题易变;学龄期儿童有意想象和创造性想象迅速发展。


              5.情绪、情感的发展:情绪是活动时的兴奋心理状态是对事物情景或观念所产生的主观体验和表达。情感则是在情绪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人、物关系的体验,属于较高级复杂的情绪。6个月小儿产生分离性焦虑,9-12个月依恋达高峰,以后随着社会交往的增多,逐渐产生比较复杂的情绪,对不愉快的因素的耐受性增强,逐渐能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日益分化,产生信任感、安全感、荣誉感、道德感等。有规律的生活,融合的家庭气氛,适度的社交活动和避免精神紧张与创伤,能使小儿维持良好、稳定的情绪和情感,有益于智能发展和优良品德的养成。


              6.意志的发展:意志是自觉地、主动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已达到预期目标或完成任务的心理过程。新生儿无意志,随着语言、思维的发展,婴幼儿开始有意行动或抑制自己某些行动时即为意志的萌芽。随着语言、思维的发展,随着社会交往的增多,加上成人的教育影响小儿意志逐步形成和发展。积极的意志表现为自觉、坚持、果断和自制;消极的意志表现为依赖、顽固和易冲动等。成人可通过日常生活、游戏和学习等来培养孩子积极的意志,增强自制力、独立性和责任感。


              7.性格的发展:性格是重要的个性心理特征。婴儿期逐渐建立对亲人的依赖性和信赖感。幼儿期有一定的自主感,但又未脱离对情人的依赖,常出现违逆言行和依赖行为交替现象。学龄前期小儿生活基本自理,主动性强,但主动行为失败时易出现失望和内疚。学龄期儿童开始正规的学习生活,重视自己勤奋学习的成就,如不能发现自己的学习潜力将产生自卑。青春期少年体格生长和发育开始成熟,社交增多,心理适应能力加强但容易波动,在情感问题、伙伴问题、职业选择、道德评价和人生观等问题上处理不当易发生性格的变化。


              外界环境和父母教育对小儿性格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民主的父母可培养出独立性强、大胆机灵、社交能力强、有分析思考能力的儿童;严厉的父母经常打骂孩子,会使儿童冷酷、顽固、缺乏自信和自尊;溺爱孩子的父母则使其骄傲、自私、任性、缺乏独立性和主动性、依赖性强;父母的教育方式不一致则使儿童养成两面讨好、投机取巧、很会说谎的性格。


              8.社会行为的发展:儿童社会行为是各个年龄阶段心理行为发展的综合表现,其发展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也与家庭、学校、社会对小儿的教育有密切关系,并受神经系统发育程度的制约。


                  新生儿醒觉短对周围环境发应少,不舒服即哭闹,抱起即安静;2个月时注视母亲的脸,逗引会微笑;4个月认出母亲和熟悉的东西,喜欢玩弄自己的手、脚等,开始和别人玩,高兴会发出笑声;6个月能辨别陌生人,玩具被拿走会表示反对;8个月会注意周围人的行动,寻找被落下或被遮挡的东西;9~12个月是认生的高峰,会模仿别人的动作,呼气全名回转头;1岁以后独立性增强,较能正确地表达喜怒、爱憎、害怕、同情、等情感;2岁左右不再认生爱表现自己,吸引别人注意,能执行简单的命令;3岁时人际交往更为熟练,与认同玩游戏。能遵守游戏规则;此后随着接触面的增加,对周围任何环境的反应能力更趋完善。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矫治减负奥数

                        • 上一篇:婴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有哪些
                          下一篇:婴幼儿期人的行为有那些问题,成因,及矫治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