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环境对儿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

              看看这个能不能帮到你哦


              随着社会的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幼教事业的深入发展,研究幼儿的行为发展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特别是现代教育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成果也表明,人的智能开发遵循着一条递减的规律,也就是说,开发得越早,人的智能开发的程度就越高,反之则相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才的形成的关键期是婴儿阶段。


              一、慨念的界定


                那么什么上是“环境”呢?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郎芬布伦纳和克劳特曾这样说:“环境包括有机体本身以外的,影响人的发展或者受人的发展影响的任何事件或条件”。根据此定义,可以把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


                在幼儿园,环境与婴幼儿行为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人们又把环境分为“硬环境”即物质环境和“软环境”即社会心理环境,幼儿园的门面,走廊,各种器材设备配备、室内外场地、活动室,盥洗室等属“硬环境”,墙面和空间视觉材料的布置,保教人员,幼儿与成人,幼儿之间的关系属“软环境”。幼儿的行为转化和知识的获得,多与这些环境设施互动而产生作用有关。


              二、理论依据


                《规程》中明确指出,要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的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促使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发展。


                对于2-3岁幼儿来说,环境是会说话的。良好的环境刺激会引起幼儿积极的、有价值的反映,同时能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行为、习惯、个性、知识和技能。


                这是因为2-3岁婴幼儿的心理特点:


              1.身体的发展,达到摆脱成人携带、能独立地移动自身位置的能力,去实现随意活动。


              2.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达到神经细胞数量增长和神经联结结构基本完成,以保证婴幼儿随意活动的实现,脑的功能区域的划分和成熟,以保证言语活动、愿望意向表达和空间、方位和形象的表征。


              3.言语能力发展,达到包括初步掌握规范化的语法规则,以保证为基本生活所需的口语理解与表达的基本言语交流功能。


              4.认知能力的发展,达到在表象记忆水平上,在动作中进行思维操作,以保证生活中的探索和获取认知需要的满足。


              5.自我的发展,达到把自己与外界、他人区分开来,以保证对客体有所要求和意愿的实现。


              6.情绪的发展,基本情绪的各类品种已具备,以保证婴幼儿在环境变化中的有效适应。


              7.个性的发展,个体稳定的气质特征明显定型和性格倾向的初步显露。


              8.社会性的发展,通过依恋成人、与他人交往、对新异性探索和对威胁性 回避的社会技能,以保证婴幼儿的初步社会适应能力。


                根据婴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制定目标,以保教结合为原则,发展良好的个性,使他们成为快乐人。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在环境上下功夫,创设一个温馨、柔和、熟悉、舒适、随意、具有安全感的、具有家的特质的“硬环境”,其次,所有保教人员具有慈母般的爱心的“软环境”。


              三、具体方法和原则如下:


              (一)硬环境:


              1.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是环境教育的最基本的原则。所谓综合性原则,是指在进行环境教育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坚持全面发展和联系的立场,使学习者从整体的角度获得较为全面的环境意识、知识和技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问题,形成综合的观点,从而能从真正意义上理解并思考解决环境问题。


                对2—3岁的幼儿来说,离开父母,离开熟悉的家庭生活环境,进入一个全新的集体生活环境,不论从心理还是生理,都是一个重大的环境转变,看似无形的环境压力对托班幼儿来说是十分巨大的。他们进入陌生的环境中,原有的心理结构不能适应新的环境,就产生了矛盾和斗争。斗争可能有二种结局:一是某种新的需要无法得到满足而被迫放弃;另一种是婴幼儿在新的需要推动下,心理各要素都获得了发展,最后,能暂时满足新的需要的心理结构形成,婴幼儿的心理发展到了新的水平,婴幼儿新的需要与新的心理结构达到了一个新的平衡。但这种平衡不是恒久的,在新的平衡的基础上不断产生的新需要又会使刚达到的平衡遭到破坏,新的矛盾和斗争重新开始。新的需要与代表一定心理水平的已有的心理结构的斗争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结局,这不仅取决与双方的关系,还要受到客观条件,特别是教育的制约。婴幼儿只有通过活动,即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其心理才会得到发展。


                为此我们在设备设施的创设中,把家的特质带入幼儿园,形成生活设施家庭化,使幼儿感到安全、温馨、舒适、快乐。


                在实施这一原则时采用的几个方法:


              (1)安全性


                由于2-3岁婴幼儿年龄小,自我保护意识较差,提供的教玩具特别注意安全性,既不能太重,也不能太小,以防进入婴幼儿的耳、鼻孔中。各种玩具橱的高低应适合婴幼儿的高度,并且不能防碍婴幼儿视线。如设计有小阁楼,其栏杆的高低和宽窄以孩子的头不能钻出来为准,并注意美观。所有的玩具橱的四角都应是园角,以防事故的发生。教室四周墙壁运用软包装,减少了幼儿碰撞的机会:门缝用皮革封住,使幼儿的手不再被门夹住;铺有软垫的运动操场,让幼儿能大胆地锻炼。


              (2)多功能


                由于幼儿园的场地空间是十分有限的,如何充分挖掘有限的空间,有能让孩子得到充分活动,生活在舒适的空间里。


                在设计玩具橱时,注意“立体”多功能性,促使婴幼儿的心理发展,使他们感到幼儿园是非常快乐的,有利良好的个性形成。教室的活动区域划分以三个大型多功能玩具橱为主,配以形象可爱和轻巧柔软的布艺沙发,打破了以桌椅划分活动区域的呆板、枯燥的现象,玩具橱的新颖性、安全性和多功能性,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区域活动内容,满足了2—3岁幼儿在心理上、体力上处于“无时停”的年龄特征。如小乐园的滑滑梯为幼儿提供了走、爬、跑的动作发展的室内场所,又为他们提供了松散的活动空间;同时在午睡时又可变成一个个小床,让幼儿在熟悉有趣的环境下甜甜入睡。那些可爱的卡通靠垫和小沙发,使幼儿得以象在家中一样自由爬动或躺下休息,增加了活动场所的层次感、空间感及与同伴交流的机会,既能分散地形成区域,又能相对地集中;既能快乐、安全、安静地活动,又便于教师的照顾,分散环境对幼儿的压力,转移幼儿对亲人的依赖,以便更好地投入到活动中。


              2.趣味性原则


                因为2-3岁婴幼儿的情感体验对认知起着促进作用,当某一种新鲜刺激在图式形成和进一步归挡,被纳入充予感情的图式项目中,并获得感情充予。


                2-3岁婴幼儿独立上厕所有点困难,认为厕所是脏、臭,每当上厕所时,总带有恐惧的心理,导致常常尿在身上,根据这一特点,在设计厕所布局时,注意墙面瓷砖图案趣味性与地砖、水池色彩的协调,并配有迷你型的小马桶、小便池,水池龙头的开关适合婴幼儿,上面有一排低矮的小镜子,使他们一进入厕所,能有个宽松的、自由、温馨的犹如家的盥洗室。


                婴幼儿入园后,几乎没有因为上厕所而哭闹,相反,上厕所是为他们提供交流的好机会。


              3.协调性原则


                2-3岁婴幼儿知觉辨别能力随年龄增大有了一定的提高,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刺激有利于知觉、视觉的发展。


                因为,视觉的刺激是形成人类认识最重要的信息来源,是人类在进化中得到的,超越接触感觉的距离。所以在室内教室墙面的色彩应选择一些温柔、粉色为基调,如:粉红色、淡黄色等,玩具橱则以原色为主,大红、蓝的、白的、老黄等色彩鲜明,能吸引婴幼儿,玩具的配备也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有序的投放,提高婴幼儿的游戏的兴趣,促进他们的心理发展。


              (二)软环境


                良好的师资,是保证婴幼儿身心理健康发展的必备条件,由于2-3岁婴幼儿从家庭直接走向幼儿园,原先以婴幼儿为主的家庭式养护一下子被“强迫”服从于一个统一班级集体,强烈的依恋常会使婴幼儿产生恐慌心理,他们需要从教师那里得到慈爱,充满温暖的环境,如果缺乏这一沃土,就不利于其心理的发展。在创设软的环境时注意的几个方面:


              1.合理配置人员的原则


              (1)慈母般的爱心:负责教育2—3岁班的幼儿教师,应有极富爱心和耐心。教师与孩子交谈,都要蹲下,和孩子平视,象妈妈一样用亲切温柔的语调与他们交谈,倾听他们的需求,理解他们的意思,尽量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随时用和蔼的微笑,温柔的怀抱,轻轻的抚摸,让孩子得到生理和心理上的满足,创设平等的人际氛围开展各类活动。


              (2)语言的生动化:2—3岁幼儿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为了让孩子既能听懂指令尽快适应集体生活,又使口语表达规范,教师们自编许多儿歌,用以培养幼儿的良好生活习惯养成,通过音乐信号,各种形象的小标记,来暗示孩子,使孩子乐意探索,并逐步遵守活动规则。


              (3)敏锐的观察力:孩子年龄越小,他们的个体差异越大,需要教师有敏锐的观察力,随时能捕捉和发现每个孩子有宝宝点滴变化,并把他们的变化过程记录在案,以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育的目标和方法。


              2.参与性原则


                2-3岁正处于自我概念形成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自我概念是一个人自如、自尊、自信及独立性等个人特征形成的基础。婴幼儿自我概念是健康的鲜明的还是不健康的,薄弱的、主要取决于成人过去、现在和未来与婴幼儿相处的方式以及婴幼儿对这些重要关系的评价。


                合理按排一日活动和有目的的有序地投放玩具,有利于婴幼儿自我概念的形成。


              (1)    合理安排一日活动的时间,根据婴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大块面的时间段,让婴幼儿可以按照各自经验和活动的速率,完成活动要求,减少被动服从教师的机会,给婴幼儿一个相当宽松的自由时间,把时间分为区域活动,户外活动,集体游戏,生活活动四大块时间,让婴幼儿在充足的时间里自由选择活动。


              以下是2-3岁 秋季作息时间表:


                7:30  ——9:00    区域活动


                9:00  ——9:30    生活活动


                9:30  ——10:00    户外活动


                10:00——10:30    集体活动


                10:30——12:00    生活活动(含午餐)


                12:00——14:45    午睡


                14:45——15:45    生活活动


                15:45——16:15    户外活动


                16:15——16:30    离园准备


              (2)玩具投放有序性,参与性,启发性


                由于婴幼儿年龄小,喜欢独自玩耍,不愿与人合作,年龄越小,攻击性行为就越大,根据这一特点,规划和调整不同的活动区,所有的区都有利于婴幼儿的自发参与,有集体活动,分组活动,个别自由活动,如:动手区的包糖活动;给娃娃打扮头发;(使用各种发夹代表头发),教师及时把孩子的作品布置到墙面上,使他们成为环境的参与者、设计者,同时发展他们的小肌肉动作。


                又如:点名活动宽松的场景,使孩子感到快乐,有利于婴幼儿的口语表达的提高,有利于良好的个性形成。


                综上所述,环境的创设,无论是“硬环境”还是“软环境”应符合2—3岁婴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的表现及发展,从他们的年龄出发,保证必备的设备,提供的玩具具有弹性。当婴幼儿在使用玩具时,教师要注意倾听、观察;当孩子行为动作、技能、理解力有了一定的发展时,教师要注意提供更复杂的玩具,提高他们的活动难度,使他们原有的心理结构不能适应新的环境,产生了矛盾和斗争,即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婴幼儿在新的需要推动下,心理各要素都获得了发展,幼儿的心理发展到了新的水平,婴幼儿新的需要与新的心理结构达到了一个新的平衡。但这种平衡不是恒久的,只有在良好的环境下,才能在新的平衡的基础上不断产生的新需要,促使婴幼儿的认知水平、动作、技能等全面发展,实现我们所制定的目标。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无名指婴儿胎教类型双打

                        • 上一篇:不同年龄段的婴幼儿的心理保障要点有哪些
                          下一篇:婴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