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明白孩子从思维训练到思维建模的重要性吗?

              你明白孩子从思维训练到思维建模的重要性吗?

              “智慧就是适应“,“是一种最高级形式的适应”,学习的本质就是适应。所谓“能力”,是指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感觉等,在对阅读本体的比较、理解与综合中得出相对正确的,或者更加接近事物本质的答案。学习重在理解,重在知识的逻辑关系的把握。教材是科学、严谨与灵活的学本,典型示例就是具体的思维生成模式,就是课堂学习的行为范本。

              (一)思维建模的心理学意义

              可以用四个基本概念来描述,即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1.图式(认知结构)

              图式即认知结构,是指动态的心理机能组织。图式具有对客体信息源进行整理、归类、改造和创造的功能,以便主体有效地适应环境。图式的这种认知结构不断地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并经历着不断建构的过程。而认知结构的建模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进行的。

              2.同化(知识内化)

              同化是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同化过程是主体过滤、改造外界刺激的过程,通过同化,加强并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同化使图式得到量的变化。

              3.顺应(改造适应)

              顺应是当主体的图式不能适应客体的要求时,就要改变原有图式,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需要的过程。顺应使图式得到质的改变。同化表明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顺应表明主体得到改造的过程。通过同化和顺应建构新知识,不断形成和发展新的认知结构。

              4.平衡(动态重建)

              平衡是主体发展的心理动力,是主体的主动发展趋向。是指学习者通过对客体的操作,积极地建构新知识,通过同化和顺应的相互作用达到符合环境要求的最佳动态平衡的状态,是原有主观认知与客观阅读本体的平衡,是适应的实质。

              (二)能力目标与要求

              1. 发现问题(获取和解读信息)

              从宏观上看,无论教、学、考哪一个环节,都是知识呈现的不同方式。教材为我们提供了最基础、也是最严谨的范本。教材自课标析出,课程标准是教育的国家意志,教材是课改精神的具体体现,教材的体例既遵循了认知规律,同样也体现了教育规律。更重要的是,教材的体例客观上明确呈现了学习的方式,同时也制约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在新课改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的同时,教师的“教”的行为也必然与学生学习的方式同步,即“组织、欣赏、评价”,或“合作、引领、参与”。教学的过程本质上是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1)所谓信息,是指文本中的文字资料、表格、各种数据、图片、符号等。

              (2)获取信息即发现、收集信息,解读信息,即是对信息的理解。该项能力要求考生能够精准审题,并能能够把握各种信息的性质,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能回映信息提供的情景。

              (3)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包含发现信息、判断信息的重要性程度、提取有效信息等思维过程。在知识内容迅速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整合的当下,这种捕捉新的信息,感受新变化、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更加重要。

              (4)获取和解读试题信息,表现为把握各种信息的性质,回应信息提供的情境,提高审题的精准性。对信息的处理将直接影响解决问题的质量和速度。获取和解读信息,是考生对试所提供信息的提炼和整理。高考命题从注重能力考查的角度出发,会不断地引入新材料、构建新情境,从而使试题在内容上蕴含较多的信息,在形式上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因此要求考生在提炼信息、分析信息、解读信息、整合信息的过程中也应具有一定的概括、归纳和演绎能力,这是考生解答问题的起点。

              2. 检索已知知识

              (1)检索已知知识,是指对原有知识资源的支配,即对信息的接受和反应,启动原有的知识储备,再经过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过程解决问题。

              (2)检索知识,是指对原有知识资源的支配。检索已知知识即调动和运用知识,将接收到的信息迅速与相关的知识内容建立准确而有效地联系,自如地调用或驾驭有关知识、规律、原理等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因而这一能力目标既检测受试者的思维速度与品质以及其所具有的知识结构、体系的完备程度,同时又是对学习意义的深化。但考生解答问题时所需调动和运用的知识并非是完全可以照搬己有的知识储备。试题所设置的新的情境、提出的新的问题要求考生从知识储备系统中査找,选出已存储的、相关的知识,将它重现和再认,并根据目的具体要求运用在特殊、具体的要求中。

              3. 理解材料本质

              理解材料本质即描述和阐释事物,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步骤。

              (1)描述事物是指表现事物的形态与状态,阐释事物是指对事物的说明与解释。在试题中,描述和阐释事物,往往有具体的要求和任务。

              (2)描述和阐释事物,即如何表达问题的能力,包括表现事物的形态或状态,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揭示其发展的规律。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表现为观察的细致、全面,表达准确、简练,显示着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理性思维的水平。

              (3)描述事物的能力主要表现在观察的细致、全面,表达的准确、简洁。而阐释事物的能力则在准确表达的同时,又表现为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理性思维的水平。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实际上就是指能通过思维过程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并使用简明、准确的学科术语予以叙述。

              4. 准确有序表达

              准确有序表达的前提是论证和探讨问题。

              (1)论证和探讨,是指引用论据证明论题的真实性和论述过程,对某一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进行论证的过程,表现出创新能力的要求。

              (2)论证的逻辑学含义,是指引用论据来证明论题的真实性的论述过程。而当这一过程在试题中出现时,主要表现为回答问题或完成题目要求的任务时论述和证明的能力。论证问题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对学科知识总体把握的程度,以及答题的逻辑性和层次性。

              (3)探究,是指对问题的研究和探讨。探究问题的过程本质上是立论的过程,即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在答题的过程中,探究是对未知知识研究的欲望,或对某些结论提出新的观点,问题的设置常常具有开放性,设置的情境也往往是课本中未曾出现过的。在这种情景下,解答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探究问题的过程,不仅反映考生综合的学习能力,而且能够从侧面反映出考生追求真理、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质。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即将课外早教开幕式

                        • 上一篇:给四岁的孩子上新思维课程是否真能起到启迪思
                          下一篇:孩子思维能力培养包括哪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