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要求孩子在家读书,书目不限、时间不限,

              侥幸,我家有一位酷爱阅读的10岁男孩,他阅读的范围较杂:历史、科幻、名著小说、漫画、军事枪械……

              开卷有益,除非涉及低俗,我基本不限制孩子的阅读范围和书目。下图是暑假添的新书,目前他已经读完了四大名著、《三体》、《图说天下系列》、《》、《童年河》、《三个火枪手》……

              根据题主的问题,我作如下梳理,便于找出问题的矛盾点,并加以分析和解决——

              题主的目的: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题主的行动和方法:每天要求孩子在家读书,书目不限、时间不限;

              正确的目标、看似也很正确的方法,但是题主却发出了困惑:

              这样做真的错了吗?为什么?

              我大胆猜测,题主为了达成目的,所实施的行动和方法在现实中溃不成军,心中挫败,这到底是什么呢?

              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是何等重要,自不必赘述。

              我想真正需要探讨和解决的,是以下5个问题:

              1.家长想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真实的需求和动机是什么?孩子的认知标准也一样吗?2.您是一遍遍向孩子强调阅读的好处,逼其阅读?还是让孩子自己感受到阅读是件有趣的事,主动阅读?3.但凡控制,必遭“

              反噬”。你自己爱好阅读吗?你从孩子几岁开始培养他的阅读习惯?4.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什么年龄开始最佳?5.如何让孩子对阅读产生兴趣、享受阅读的乐趣?并最终固化成习惯呢?

              家长想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真实的需求和动机是什么?孩子的认知标准也一样吗?家长的真实动机是:有用。

              发现了吗?经过社会化的家长们,在现实的磨砺下,对事物价值的认知标准往往是:有没有用?有什么用?

              “得语文者得高考,得作文者得语文,得阅读者得作文。”这句话已经充分的证明了阅读的有用性和重要性。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如今语文学科对课外阅读的权重不断增大,未来的语文,需要阅读的内容将大幅增加,试卷总字数会比现在多50%至一倍,达到12000字以上,这会让15%的学生因为读不完题,而做不完试卷。

              因此,决胜高考,绝不能失了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的先机。

              这届家长万分焦虑——

              一周读完一本书的孩子,与一个月才能读完一本书的孩子相比,知识储备与更迭的速度是不言而喻的。而我家孩子竟然几乎不阅读,这可如何是好?

              可是,孩子们偏偏不买账,他们对事物价值的认知标准是:有趣。

              贪玩好乐,是孩子的天性,也可以说是人类的天性,成年人也是伴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学会了权衡利弊,因为知道现实残酷,转而追逐实际利益。

              《小王子》中有一句深深触动我的话:“每个大人都曾经是孩子,只是很多人忘记了。”

              大人坚持的实用主义,和孩子的天性之间,本没有是非对错,家长不必过于焦虑,动辙上纲上线,批评孩子“没有进取心,没有理想”,反观自己,曾经那个不识愁滋味的少年,如今是不是也成长为目标感强、有计划、有步骤、有方法的一家之长、社会栋梁呢?

              所以,差的只是方法和时间:一方面,让孩子认识到阅读是有趣的;另一方面,等孩子成长到开始懂得为未来负责。

              你是一遍遍向孩子强调阅读的好处,逼其阅读?还是让孩子自己感受到阅读是件有趣的事,主动阅读?《爱弥儿》中说:“兴趣也就是动力,只有动力才使我们走得更远和更安全。”阅读习惯的养成,必须基于阅读兴趣的培养。

              “阅读兴趣”字面上理解,必须要“有趣”,这也正符合孩子对事物的价值认知标准:有趣的、好玩的,才是我喜欢的。我喜欢的,才是我愿意坚持的。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朋友有一儿一女,同样都学钢琴。

              姐姐是在父母的逼迫下学的,前几年里,好多次我去她家,都看到姐姐哭丧着脸坐在钢琴前面,机械地敲弹着黑白键。

              有一次,看到她边哭边弹,我忍不住拉她到一旁谈心。她说:“我真的一点也不喜欢钢琴,可我妈说了,我考过十级就可以不弹了。”

              果然,她终于考过了十级,之后这两年里,她一次也没再碰过钢琴。

              弟弟正相反,他发自内心的喜欢钢琴,每天自发练琴四小时以上,乐此不疲。四年级时,他考过业余十级,现在进入专业级别的训练和考试。

              同样的,如果孩子无法享受到阅读带来的乐趣,那么,阅读于他而言,只是枯躁乏味的痛苦消耗而已。

              但凡控制,必遭“反噬”。你自己爱好阅读吗?你从孩子几岁开始培养他的阅读习惯?日本心理学家河合隼雄说:“有益的父母不会试图控制孩子,而会建立长期真正的信赖关系,让孩子拥有足够的自由,同时仍能保持深远的亲子关系。”

              我们再来看题主的描述:“每天要求孩子在家读书,书目不限、时间不限”。

              题主提出“不限”,表面上是给了孩子一定的空间和自由;然而,凡是要求,必隐含期望,凡是期望,必生控制之心。

              为什么这么说呢?

              试想一下,如果家长心态足够开放,无欲无求,单纯只希望孩子徜徉在书的海洋里,其他“不限”,为何还会有困扰?“我只是想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这样做真的错了吗?”

              咱们先来看一个关于控制的例子,抚躬自问。

              《小欢喜》中的宋倩,表面友善淡定,内心却极度焦虑;貌似很会沟通,对孩子提出“控制性”的要求时和颜悦色,也能得到自己满意的结果,但实际上和孩子有着深深的隔阂,亲子关系暗潮涌动!

              对于女儿的未来,宋倩心有执念,她是一位高文化素质的母亲,虽然她也知道要尊重孩子,照顾孩子的情绪,但总是忍不住想要控制。为了北大清华梦,她试图为乔英子筑就一个“无菌”学习环境、操持膳食,由内而外,严防死守。

              宋倩发现了乔英子同学送给她的生日礼物,在“征得同意”后进行了没收。这个“征得同意”的过程绵里藏针,表面是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内核是“就这么着吧”。

              乔英子的爸爸送她巨型乐高作为生日礼物,她既兴奋又害怕,千方百计藏在同学家,没想到最后还是落到了宋倩手里,这次她破天荒地没有生气,还主动提出陪女儿一起玩乐高,但心里其实早有打算:玩一个小时就够了,玩具嘛我先帮你收着,毕竟高考也不考这个。

              理由很充分,态度很温和,女儿纵然满心不悦,也无力反驳。

              乔英子所有的乖巧背后,其实是对自我需求的压抑,而长期的压抑,最终总会有个出口,不是爆发就是扭曲。

              扪心自问,作为父母,咱们自己身上是否也有宋倩的影子?或许程度不及她,可有没有过“苦口婆心”地劝诫:“阅读真的很重要!”、“我都是为你好!”、“你听我的,将来你会感谢我!”

              如果你在孩子较小的时候,从没有注意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现在突然想让孩子爱上阅读?我想说,这很难!

              如果你自己不爱阅读,却对孩子说:“快,看书去!”我想说,这真的不容易!

              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什么年龄开始最佳?

              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规律,某一个特定年龄段的儿童,对于某种知识特别敏感,学起来也比较容易。

              例如,2岁左右是宝宝语言能力发展的敏感期;书写能力的敏感期在3.5岁~4.4岁;而阅读的敏感期在4.5~5.5岁,有些智力较好的孩子会提前,只要智力正常,一般不会超过6岁。

              相比于6岁前,孩子6岁后的阅读更难养成兴趣习惯,所以6岁前也称为儿童阅读的黄金期。

              1.如果你家孩子有这些特征的,就代表阅读敏感期来了:

              (1)无论什么书都翻来看,无论能不能看懂都一本正经地看,能看懂的会反复看;

              (2)凡是有书的地方,比如去到书店或图书馆,会热心地看个不停,一会翻看这本、一会翻看那本;

              (3)喜欢听故事,也会时常编故事给大人听,想象力丰富;

              (4)指着书上的字阅读,即使大多数时候看不懂,会自编发音上去。

              2.有些家长说,如果我们已经错过了6岁以前的阅读敏感期,怎么办?

              专家说,14岁前还有一次弥补机会,被称为儿童阅读的白银阶段,错过了之后孩子的自我阅读意识就会弱很多了。

              如何让孩子对阅读产生兴趣、享受阅读的乐趣?并最终固化成习惯呢?1.遵循孩子成长的客观规律,抓住阅读敏感期。

              具体谈谈我的个人经历:

              0〜2岁:在这个阶段中,我给孩子唱儿歌、讲故事、读绘本,与其说是为了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倒不如说是为了高质量的陪伴,为了亲密的亲子关系。

              此时,和孩子共读绘本,就像陪孩子玩游戏、玩玩具的过程一样自然,纯粹为了愉悦感和亲密感,谁会奢望2岁以下的孩子从中习得知识?但我却有意外收获——

              因为孩子很早接触书籍,并且通过书籍与父母形成良性的互动,在他的潜意识中,会对书籍留下好的感受。

              2〜6岁:这个阶段,我们完成了从亲子共读,到让孩子独立阅读的过程。

              由于2岁前的良性互动,孩子把书籍当成与父母沟通互动的桥梁。

              那时候,我每晚下班回家,孩子总喜欢拿一本书递给我,并牵着我的手来到游戏垫上坐下。很多时候,他递给我的都是同一本书,并指定讲同一个故事,日复一日,乐此不疲。

              渐渐地,在共读绘本的过程中,他不知不觉习得一些汉字,主动阅读、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更加高涨起来。

              随着词汇量的不断丰富,和独立意识的增强,他渐渐不让我读了,而是让我陪着,看他读,虽然他总是读得磕磕巴巴,还经常读错字,但我并没有纠正他,只是欣赏地看他,听他给我讲故事。有时候遇到他不认识的字,会停下来问我,然后再继续往下读。

              2.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环境+榜样的力量

              我布置了一个温馨的书房,有一整面墙的书架,客厅和孩子的房间里也都有书架。在我家,只要愿意,随处都可以抽一本书,顺势坐下看起来。

              晚上或周末的闲暇里,我们一家三口窝在书房里,人手一本书,各得其所。

              我们会定期购置新书,也会带孩子到图书馆借阅。孩子有权选择自己喜好的书籍,我们不以成人的眼光为其判定是否“有用”。

              偶尔,我也会读读他的书,并跟他讨论书中的内容,心得体会,有时候,我还会同他一起做阅读小报,他负责内容,我负责插画。

              我们也会一起看国学、诗词方面的电视节目,如《中国诗词大会》、《龙的传人》,让孩子保有一颗谦卑的心,和积极的学习心态。

              “成人心中有馨香,才能对儿童形成宜人的熏陶。”——教育专家尹建莉《最美的教育最简单》

              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长,做孩子的榜样。

              3.顺应孩子的心理需求,但凡孩子感受到控制和强迫,难免心生逆反。凡有逆反,必有对抗,自然也就与家长的初心背道而驰。

              孩子对四大名著产生兴趣,是因为我们一起听一段时间《三国演义》的评书,有一天,他突然跟我讨论起四大名著,起了兴致,当即让我在网上帮他买一套简化版的。

              爸爸得知后,自作主张又买了一系列世界名著。快递到家时,孩子不乐意了,“这么多书,你是打算让我看到初中毕业吗?”

              爸爸说:“其实你看书这么快,一个学期就看完了,这些书都很重要,你迟早要读的。”

              孩子撅起嘴巴不说话了。

              我连忙圆场,“这些书其实是我要的,因为有很多书我都没看过,想要恶补一下。爸爸的意思是说,如果你也想看,也可以借你啊!”

              我们一起把书都摆上了书架,前几天他突然说:“《三个火枪手》我看完了,我觉得接下来我可以看《复活》了,我昨天翻了一下,还蛮感兴趣的。”

              “哇,那我要加油啦!可不能落在你后面。”我笑着说。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用!感谢阅读!

              欢迎关注@愫说育儿,欢迎互动、欢迎点赞。

              【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本人并注明出处。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乐曲法制迪拜

                        • 上一篇:孩子多大适合培养阅读习惯?
                          下一篇:家长怎样做孩子才想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