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儿的行为观察与分析案例(幼儿的行为观察与分

              一、幼儿上课行为观察与分析?

              幼儿因为年龄小 ,在课堂上比较难维持注意力 。他的注意力最多能坚持十分钟,不过老师还没讲完 ,他们 就开始到处张望,甚至走动了 。

              不是说幼儿不听话, 不专心 ,这是他们的年龄特点 。

              老师要把讲课时间控制在十分钟左右, 然后就安排幼儿玩玩具或者是听故事 ,总是要经常变换一种新的玩法 。

              二、观察与分析幼儿的行为描述?

              幼儿一般达不到满足时候会哭闹,如果第一次你满足他了,那他下次还会来这招,有的孩子为了达到要求甚至会打滚,家长不满足就不起来,这种情况下,我们先要安抚孩子。让他平静,然后跟他说如果想要这件东西就要停止哭,或者让他表现好的时候奖励,如果孩子还是哭,就让他哭,等他安静了在跟他说道理,这样下次他就不会这样了。

              三、幼儿的行为观察记录与分析怎么写?

              可以写幼儿的日常表现以及分析,在记录和分析过程中要注意一下几点要求:

              1、记录

              观察记录时间最好是在活动区活动时,这时孩子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致表现能加不受限制,以便更真实的记录孩子们的日常行为。 观察记录要有侧重点,繁简适当。

              观察记录要的是第一手的资料,观察记录的内容要有依据,能够反映幼儿的年龄特点,这是绝对性要求。教师要记录的是某一个孩子在某一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表现,而不是老师的转述,对事件的描述要尽可能客观、准确。

              这就意味着要用具体的、非评判性的语言来叙述,不要添加任何感情色彩。教师要避免使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和主观推测的语言,如伤心,愤怒、害羞、敌对、固执、自私和懒惰等,这样才能保存便于以后分析。

              2、分析

              在记录的基础上,教师要以专业的知识为依托进行分析,找出幼儿出现这种表现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在分析中,教师不要轻易的给孩子下结论,更忌讳在开始就给孩子插上一种标签,老师对孩子的认识不能有先入为主的做法,如果老师在开始就对孩子有了评价,那么后来的观察记录就很难做到客观,这样的记录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教师要说明一个问题,要对孩子这方面的发展做追踪记录,对幼儿的重要的行为和心理变化、生理变化、情感变化等做多次精确的分析,多次相同的表现才能让教师有一个正确的判断。

              四、小班幼儿喜欢玩水行为观察记录与分析?

              通过日常生活,观察与水的接触多不多,主要参与哪方面的水,进行分析

              五、幼儿行为观察分析如何正确书写?

              幼儿个案观察记录分析如何写(含示例)

              XX小朋友性格非常活泼,好动。无论什么活动都很积极、主动,但是调皮捣蛋的成分居多。如:小朋友刚站好队准备游戏,他就冲过来冲过去,把队伍搅乱,或者游戏时带头做许多很危险的动作;无论课堂气氛多么活跃或安静,他都是不停的动啊动,不是玩玩手,就是扭扭身子转过来转过去的。总之,他无时无刻不在动。每一次,老师刚提醒他不到2秒,他就又恢复了他的好动。

              实施措施

              1.针对的XX这些行为,我们首先从思想上让他认识到自己行为不足,然后再采取语言提示等直观教育手段纠正幼儿的行为,这样幼儿就容易接受。

              2.孩子小,他的行为容易反复,不容易得到巩固,因此,要利用日常活中的教育契机,坚持不懈。

              3.及时与家长沟通,争取得到家长的配合教育,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小班时,针对孩子的问题,我们屡次和家长做了沟通,家长从未重视过。现在大班了,家长看到孩子的情况着急了,天天追着老师问怎么办?)

              效果

              基本上没有改观,父母也说他们也没办法,用尽了各种方法不管用,刚说完,不到2秒就又恢复本性了,管不了。

              针对这个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和他谈话,主动和他聊天,活动中经常用鼓励的眼神、肢体动作提醒他,并且让他和性格内向的孩子搭配组合,为他的交往创造一个互补的环境,给他充足的空间表现、展示自己,并对他的点滴进步进行表扬和鼓励。经过努力,都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为不论怎样,他都只能坚持2秒钟。

              分析

              每个孩子所处环境不同,他的习惯也不同,每个孩子都有一个自我成长、发展的过程,孩子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这个孩子大部分时间在家中,面对那样自由的空间,在无人监督的真空状态下,渐渐养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惯。他什么道理他都懂,也很清楚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对的,可就是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人帮助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久而久之,他的无意性的行为得不到发展,就成了现在这样。

              幼儿园观察记录怎么写

              “幼儿园观察记录怎么写”导语:观察是幼儿教师走进幼儿心灵的主要手段,写好幼儿园观察记录是幼儿教师分析幼儿行为背后原因的一条通道,同时也是幼儿教师更好的了解孩子的重要途径。

              可是,如何观察?如何分析和记录?幼儿园观察记录都包括哪些方面的观察?每一种观察记录需要从哪方面来记录?……许多问题却常常困扰着老师们。以下为您介绍“幼儿园观察记录怎么写”:

              一、观察记录的性质和意义

              就教师局部的行为而言,有些观察显然是不需要做记录的――如果教师的观察是为了眼下的判断和即刻要采取的教学行动的话。而就教师全部的教学行为而言,从有意识的程度来排列,则是从无观察的教学行为、以观察为基础但无记录的教学行为,最后到以有记录的观察乃至以系统的长期观察记录为基础的教学行为。

              所以,从这个序列上来看,要建立教学活动的规范和科学的充分依据,仅仅知道要观察、观察什么和如何观察,是远远不够的。没有合适的记录工具的观察,就像没有反思和计划的教学一样,很难保证有切实的进步。

              (一)观察记录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

              记录可以有多方面和多层次的目的。其最基本的目的,在于它是观察的一个辅助环节,是观察的一个因素或后期的延续。因此,常见的情况是,要观察什么,就要记什么。当然,从记录的过程中产生新的观察目的,也是很可能的。

              但这只是朝前看的目的,记录还有一个朝后看的目的,这就是,记录是为了给教师的自我管理和反思成长提供反馈。从功能上来看,它作为观察和反馈之间的中间环节而存在。教师的全部记录文本可以保存在一个特别的地方,但是记录内容本身是没有任何独立性的。如果一种行为和现象被记录下来之后,这些记录不在当时和以后得到利用、分析、整理,并从中获得有关启示,那么之前的记录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但是,由于记录本身的特点,是形成物质的、静止的文件,不是稍纵即逝的场景和观念,也不是某种用于一次性消耗的物品,所以它可以被重复利用,当然也就可以跳出单纯的教学流程之外,被派作别的用途,比如用于研究,用来和家长交流或进行汇报,用于同事之间的讨论,以及各种评价或评比活动。

              (二)观察记录是一种有计划的行为

              当我们说教育是一种有计划的行为的时候,并不排除偶然的、生成的和突发的情况。但是我们现在也已经知道,生成的灵活性,并不完全是计划性的例外,反而是要以一定的计划为基础、为根据的,或者有时候是作为计划的补充。同样道理,当我们说观察记录是一种有计划的行为时,并不排除少数情况下临时偶发的、或者某些一次性的记录,并且有些不成熟的计划是很容易发生变化的。

              观察记录的计划性在于它需要有一定时间安排和方式进程等方面的规划,其中包括记录的规模、频率、时间段、总时间长度、辅助工具(包括表格和各种机器设备)的设计与使用、保存与整理,等等。

              (三)观察记录是一种有丰富意义的行为

              有规律的记录和良好的记录工具,不但本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能够产生许多附带的、有时候是不期而至的效益:

              1. 书面的记录比大脑的记忆,在客观性和真实性上更有保证,更不容易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退。

              2. 书面的记录可以进一步加深大脑的记忆。

              3. 记录是对现象进行重新整理、在意识中进行澄清和思考的过程。

              对于教师的记录而言,这个思考的过程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其一,可以增进和加深教师对于幼儿当前各方面的发展情况的了解,把握他们的兴趣、交往和人际关系情况、所面临的问题和各种生长中的能力;其二,可以发现课程生成的来源,或者渗透某些教育教学内容;其三,按照一定的规范和要求进行的记录,本身内含着教师对于其教学行为的反思过程和对于师生互动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的理解过程,帮助教师清理有关目的是否明确、手段和目的是否符合、什么地方还需要改进、幼儿的反应是否合乎教育教学的预期、为何幼儿会有这样的反应等等问题。

              4. 记录还可以帮助教师。

              思考一个目前没有引起大多注意的一个问题:教育过程中的许多现象、教育环境中的许多材料缺乏合适的命名。这是因为具体的进行中的教育教学过程是缺乏反思的,是行动性和场景性的,所以它要么不需要概念,要么由于实物和场景的帮助,不需要准确的或事先得到公认的概念、然而记录则不然,它是反思性的,是脱离具体行动和场景的,而且是用规范化的书面语言来进行的活动,所以有关现象和实物的命名问题,就成为了现实的不方便,进而在反思中直接成为了教师把握的对象。

              5. 记录对于观察行为的反作用:它规范、便利教师的观察,使观察成为教师的习惯,保证有效省时,它也使得教师在以后观察的时候更有方向性。

              6. 长期记录的积累,可以产生多方面的效益:在总体上了解资源的使用情况,了解幼儿的兴趣和在某些方面的发展水平,了解幼儿之间的个别差异;在局部上了解个别幼儿的现象背后的原因,了解其发展的历程,了解某些材料发挥作用的规律、原理。

              7. 持续的、有方向的记录,可以检验教师的某些假设、措施的效用如何,是否需要以及如何进行调整。

              8. 它对于教研活动、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以及家园信息之间的沟通等等,起到媒介作用。

              9. 它是教师个人的档案库的重要部分,是其日后进行自我反思和专业提升的历史基础。

              二、观察记录的分类和范畴

              (一) 根据记录的结构性(也对应着观察的结构性)划分:

              1. 开放的日记式或轶事性记录。该记录方式在局部观察、随机观察中经常使用,类似于日记或记叙文。这种记录常常是一种个案研究,或是对某一个特定问题的思考;它追求“质”,而不保证“量”;它常常没有预先的结构,不对情境作人为的分解,而是尽可能地从某一个角度,保持情境、对象的真实和完整。写作要求:对于特定事件的记录,无论以事后或现场的方式进行,都应当尽可能包括以下要素。

              (1)原始记录

              特定事件的记录并不完全排除观察者的感受、评论和其它主观的意见,但是第一步的工作,则必须要保留一个事件的原始记录,而且该原始记录应当尽可能是客观的、具体的、直接引用的。记录者在原始事件中不应当追求可以理解的完整性,不应当对行为者的动机、目的、感受妄加揣测,而只应当追求可以直观的完整性,即知觉到的过程与事件。

              (2)记录者的观点和理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研究不以研究自身为目的,不以发现为满足,而是为了实用,为了指导和教学;它不是在工作之外来研究工作,而是边工作边研究,将研究变成工作的一个流程、一个步骤,使研究附属或内化到工作之中。这样,教师一切的观察工作,收集信息的工作,都不能离开她的理解和判断。

              纯研究的要求和纯工作的要求之间的矛盾问题,需要有一个调谐的但又不是平庸化的处理。我们的基本原则是,首先要保证每一方的独立性,明确各自的要求和条件,然后要以研究的过程与结果服从于工作的需要。也就是说,我们的目的是主观性和价值追求,但是我们将客观性和规律性放在出发点的位置。这是我们从事一切教育实践工作、管理工作和研究工作的一个普遍的准则。因此我们具体的处理原则和措施是:

              第一,只有完成了原始记录之后,观察者的判断、推理和感受才可以以某种形式“附加”在原始记录之上,如加括号、旁注,或者结尾的点评分析等等,但不是不加区分地“渗透”、混合在其中。

              第二,一个已经完成的教育过程或现象的“质”的记录文本,不能缺少记录者的判断、推论、反思、理解、印象、感受等主观的成分,因为记录者不是一个无关的研究者,而是对眼前的场景、现象负有责任的、对一些现象事件带着实用的关心的内部成员。而上述主观成分,是记录者对此负责和关心的具体表现,也是完全合理的表现。

              第三,大量的观察记录不仅反映教师出于观察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更要突出教师自己的行为本身。而对于自身行为的记录,记录者完全可以如实地反映自己当时的感受、动机,当然有时候也要用旁注或括号的方式,但是在性质上就不再是对别人的心理过程的推论了。一个人在情境中现场意识到的意念、情绪,理应同别人的行为一样,都属于可以观察到的、留有痕迹的,因而是对于自身具有同等客观性的因素。

              (3)完整的过程和场景

              这主要指经过整理的、或是事后回忆的记录,对于现场记录则不可能作此要求。这不仅因为时间的缘故,主要是因为现场记录要求最大的客观性、直接性和丰富性,这些要求和完整性都是有冲突的。

              事件的记录有两个侧重点,一个重在现象,一个重在人的行为。反映人的记录,着重在揭示人的行为的背景、动机、目的、过程、结果、反馈以及其中的种种影响因素,如记录一个幼儿的个案。反映现象及其规律的记录,则着重在反映事情的来龙去脉,如记录一件事情的讨论和处理。由此可见,不论何种记录,都要求是完整的,反映全过程的,交代背景、影响因素和后果的。它必须有某种连续性。

              六、中班教研 如何对幼儿行为进行观察与分析?

              可以利用照片或录像的形式跟踪观察一个或一组儿童的活动进行分析。

              七、幼儿行为观察分析的信息采集工具?

              1.用于采集儿童在日常或实验情境下生理信号与行为信号采集与分析。

              2.儿童行为与生理数据采集系统是一种用于教育学领域的计算机及其配套设备。

              3.以上的幼儿行为观察分析一般多用在医院对儿童的心理筛查,比较专业性的判断幼儿生长发育及行为观察。

              八、幼儿教师如何去观察分析幼儿的行为?

              幼儿教师观察分析幼儿的行为:

              1、教师要确定观察对象;

              2、掌握观察对象的基本情况,以便能正确地计划整个观察过程;

              3、确定观察的目的和研究对象的特点,考虑弄清楚什么问题,需要什么材料和条件,然后以专业的知识为依托进行分析,找出幼儿出现这种表现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

              九、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的方法?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描述的方法:实况详录法、日记式记录法、轶事记录法、样本描述法 1、实况详录法:是指观察者在一段时间内持续不断地、尽可能地记录被观察者所有的行为动作表现。 2、日记式记录法:对学前儿童做一段长时间的研究,以日记的方式记载学前儿童成长与发展中某特定范围的情形。 3、轶事记录法:观察者将感兴趣的,并且认为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行为和反应,以及可表现儿童个性的行为事件随时记录下来,供分析儿童的行为所用。 4、样本描述法:详尽的、连续的,或顺序性的行为描述及当时情境的描述。 描述的方法 描述的方法是对自然发生的行为和事件的复制,观察者记录所观察的资料,然后对事实作分类和分析。

              十、如何根据幼儿的行为表现分析评价幼儿案例?

              观察了解幼儿是幼儿教师必备的教育技能,也是幼儿教师需要履行的一项工作职责。

              那么,幼儿教师应该怎样观察了解幼儿?园长与教育行政部门又该如何督导、评价教师的这项工作呢?我们可以从下面两位幼儿教师的几则观察日记中受到启发,寻找到思路。

              实例一:A教师 观察对象:小一班 黄点点 观察记录 1997年10月24日 今天上午,我请每个小朋友说一个儿歌,点点坐在座位上哭了,问了半天也没说话,可能是不会说。

              1997年10月25日 今天,中午上床午睡脱衣服时,点点又哭了,原来是不会脱衣服。

              1997年10月26日 今天中午吃牛肉,点点又哭了,原来是不爱吃牛肉。

              分析与措施 点点是从小班升上来的孩子,按理说,对幼儿园生活该适应了。

              可在班上,一整天也听不到他讲一句话,遇到问题总是哭。

              向家长了解,据说,点点是奶奶带大的,三岁了才会讲话,再加上胆子小,内向,所以有了问题就会哭。

              今后我要多注意他的语言培养,提供更多的表达机会,进一步同家长取得联系,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上做些努力。

              实例二:B教师 观察对象:中二班 胡辛峰 观察记录 1997年10月23日 早晨,我正忙着接待来园的孩子,胡辛峰来了。

              他哭着对爸爸说:“爸爸,你天天来接我回家睡觉。”爸爸说:“不行,我得上班。”“那爷爷接。”“不行,爷爷 走不动了。”胡辛峰拉着我的手:“老师,你抱抱我吧!我感冒了。”尽管忙,我还是把他搂在怀里。

              他两只小手紧紧地抱着我,把头贴在我的胸前。

              过了一会儿, 他的情绪慢慢稳定了,说:“老师,放下我吧!我好了。” 分析与措施 胡辛峰的父母离异了,他跟着爷爷奶奶生活。

              爷爷奶奶年纪太大了,不能每天接送,于是就整托了。

              今天,他未必真的感冒,只是情感饥饿,在寻找成人的爱和安慰......教师应该尽可能地体谅、理解孩子,帮助他度过情感的“饥荒”。

              从以上实例中不难看出,教师观察了解幼儿,需要抓住三个基本环节: 1.现场观察 2.记录观察结果 3.分析、利用观察资料 A、B两位教师,在这三个环节中做得怎么样呢? 其一,从现场观察看 A教师抓往黄点点连续三天的异常情绪,展开追踪观察是可取的。

              B教师抓住胡辛峰的分离焦虑,进行深入的观察也很有必要。

              她们在选择观察对象,确定观察重点的问题上,很重视幼儿的情绪心理健康问题,是值得 提倡的。

              追踪观察、深入观察也是必须的。

              其二,从记录观察结果看 A教师在观察记录中,仅以“又哭了”三个字记叙黄点点的消极情绪,过于简单了。

              因此,教师对幼儿产生该行为的原因的分析、判断,也只能是“可能是不会说 话,”、“原来是不会脱衣服、”“原来是不爱吃牛肉”。

              这些结论,既不是黄点点告诉的,又不是教师通过对幼儿的动作、表情、语言等原始记录反映出来的,难 免带有教师主观推断的色彩和成份。

              而这样主观推测出来的结论,对于解决黄点点爱哭的情绪问题是毫无裨益的。

              B教师却不同,她通过对旁听到的父子之间的对话的记录,对胡辛峰的神态、心情、语言的描写,以及与胡直接接触的追忆,使观察记录较好地保留了行为事件的本 来顺序和真实面貌,客观、翔实,为进一步提示这个单亲家庭幼儿分离焦虑的原因提供了线索,也为问题的解决找到了切入点。

              其三,从分析、利用观察资料看 A教师对于点点为什么天天哭,未能从不会说、不会穿、不爱吃等表面现象,深入到内向、胆小、适应不良这样的性格特征是怎样形成的层面去寻找原因。

              小班幼 儿,为难时会哭,可能是情感需要没被满足;若因为恐惧,则要分析是什么使儿童缺乏安全感;要是不习惯,就要寻找孩子对哪些环境、事物、现象不适应。

              也就是 说,对于天天都哭的孩子,教师首先考虑的应是如何调整情绪,而并非是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B教师的做法比较妥当。

              她透过“来园时哭闹”这个表面现象,看到了家庭变异后给幼儿心灵造成的创伤。

              教师并不费心地去琢磨“我感冒了”是真是假,而是首先给予情感上的安抚,并由此而确定了“帮助他度过情感饥荒”的教育策略。

              显然,A、B两教师,观察了解幼儿的工作,一个浮在面上,一个切入实质。

              那么,这项工作的特点、规律、要求是什么呢?到底应该怎样做呢? 观察了解幼儿是指教师能通过观察,了解幼儿的发展现状、心理需求和存在问题,并据此制定教育工作计划、确定教育措施。

              它有这样一些特点和规律。

              1.教师了解幼儿主要采用观察手段。

              一般是在日常生活、游戏、教育活动过程中,直接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去感知观察对象。

              所观察到的是幼儿外显的 行为表现:动作、表情、语言、行为方式等。

              它是教师与幼儿之间相互了解与沟通的一种方法和途径,用来帮助教师由笼统的或一般性的行为中分辨幼儿的发展。

              2.教师要学会透过幼儿的外在表现,剖析幼儿的心理状况:发展水平、心理需要、存在的问题等。

              如同医生透过外在症状诊断有无疾病,生的是什么病一样,教师观察了解幼儿,其实质是对幼儿行为的性质所作出的一种判断。

              教师在对幼儿行为的性质作出判断时,必须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教育原则来加以分析,正确理解幼儿行为的性质,如果判断错了,就会开出错误的或无效的“教育处 方”。

              A、B两教师的差距正在于此。

              A教师没能正确理解幼儿行为的性质,开出的是无效的“教育处方”。

              B教师则相反。

              3.教师确定教育措施、制定教育工作计划应基于对幼儿的了解,也就是“理解先于教育”。

              理解幼儿是正确教育幼儿的前提。

              理解幼儿不仅仅是指教师了解幼儿的 日常表现以及比较外露的情感愿望,更重要的是理解幼儿的过程,即了解幼儿发展之序、认识幼儿发展之势、掌握幼儿的个性特点。

              这样,才能改善所有幼儿的成长 环境,创造适合每个幼儿发展的教育方式。

              为使观察了解幼儿工作发挥应有的作用,不流于形式,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这也是园长等上级部门督导、评价教师工作的要点。

              1.应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现场观察。

              现场观察应有明确的目的,大致的观察角度、线索和重点观察对象。

              不能今天观察这个幼儿,明天又换一个,什么撞到眼里 就观察什么。

              在确定重点观察对象时,可考虑每种类型的幼儿各取一个代表。

              例如,不同性格类型的幼儿,动作、智力、语言、社会性、美感诸方面发展正常或低 常、超常的幼儿,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或成长经历的幼儿。

              观察时,应围绕所确定的目的,捕捉有关的、典型的行为,并通过对这些幼儿的追踪,发现一般规律。

              当然,如有特殊情况或意外情况发生时,则随机应变,对临时出现问题或有异常表现的幼儿给予特别的关注。

              2.应翔实、客观地记录观察结果。

              记录观察结果,可以采用记叙和描述的方式(即对幼儿的行为表现进行记叙和描述)。

              一般包括如下内容。

              a.记录幼儿做种种事情的时间、地点。

              b.记叙幼儿行为发生的背景:幼儿在什么情况下出现该行为。

              c.记叙幼儿做种种事情的方法行为方式,特别是幼儿行为方式的变化和新行为。

              d.描述幼儿对自己的行为的感觉:表情、心情、神态。

              e.记录幼儿行动时所说的话。

              文字记载应较好地保留行为事件的本来顺序和真实面目,应客观、翔实。

              这部分文字一般构成观察笔记的第一部分。

              3.应正确分析、合理利用观察资料。

              正确分析观察资料,是根据观察记录,对幼儿行为的性质做出正确判断,得出结论,并对幼儿出现某种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般说来,可以从文化家庭背景、生理生物因素、心理社会因素,以及幼儿成长经历等方面寻找原因。

              合理利用观察资料是指通过上述分析,确定教育观点,并拟定教育措施。

              实施后,连续追踪观察,对教育效果进行总结。

              这部分文字通常构成观察笔记的第二部分。


              本文原地址:
              郑重声明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美工区德艺期望

                        • 上一篇:中班幼儿行为个案分析(中班幼儿行为个案分析与
                          下一篇:幼儿的行为观察与分析培训课件(幼儿的行为观察